证券监管实务问题研究--上市公司违规担保和委托理财监管问题初探
导言 | 第1-9页 |
第一章 证券监管的一般理论 | 第9-20页 |
一、证券监管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 | 第9-13页 |
(一) 证券、证券市场和证券监管 | 第9-10页 |
(二) 证券监管的理论依据 | 第10-13页 |
二、证券监管的基本模式 | 第13-14页 |
(一) 高度集中型的证券监督管理体制 | 第13页 |
(二) 自律管理模式 | 第13-14页 |
(三) 折衷型监管模式 | 第14页 |
三、证券监管的目标及其原则 | 第14-16页 |
(一) 证券监管的目标 | 第14-15页 |
(二) 我国证券监管的基本原则:“三公”原则 | 第15-16页 |
四、我国证券市场监管概况 | 第16-20页 |
(一) 我国证券市场监管体制的演变 | 第16-17页 |
(二) 我国证券市场的监管主体 | 第17-18页 |
(三) 我国证券市场的监管内容 | 第18页 |
(四) 我国证券市场的法律框架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对上市公司违规担保的行政监管 | 第20-31页 |
一、违规担保的法律性质 | 第20-23页 |
(一) 违规担保的由来 | 第20页 |
(二) 违规担保的法律性质 | 第20-23页 |
二、违规担保的现实危害及成因 | 第23-26页 |
(一) 违规担保的现实危害 | 第23-24页 |
(二) 违规担保的成因 | 第24-26页 |
三、违规担保的法律责任 | 第26-28页 |
(一) 民事法律责任 | 第26-27页 |
(二) 行政法律责任及其他法律责任 | 第27-28页 |
四、监管对策 | 第28-31页 |
第三章 对上市公司委托理财的行政监管 | 第31-44页 |
一、委托理财的概念 | 第31页 |
二、委托理财的法律性质、法律关系及效力 | 第31-39页 |
(一) 委托理财合同(协议)的法律特征 | 第31-33页 |
(二) 委托理财合同的基本法律关系 | 第33-35页 |
(三) 保底条款的法律效力 | 第35-37页 |
(四) 保底条款的法律性质认定 | 第37-39页 |
三、委托理财业务监管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 第39页 |
四、委托理财业务不规范的成因 | 第39-40页 |
五、监管对策 | 第40-44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44-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