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 1.2 本论题的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1.2.1 和谐社会的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1.2.2 生态化技术创新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研究现状 | 第11页 |
| 1.3 本论题的创新之处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1.4 本文的构想 | 第12-14页 |
| 第2章 和谐社会与生态化技术创新解读 | 第14-23页 |
| 2.1 和谐的内涵 | 第14-16页 |
| 2.1.1 和谐思想的历史演进 | 第14-15页 |
| 2.1.2 “和谐”的内涵 | 第15-16页 |
| 2.2 和谐社会提出的现实背景 | 第16-17页 |
| 2.2.1 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 | 第16页 |
| 2.2.2 人与自然关系失衡 | 第16-17页 |
| 2.2.3 人民内部矛盾及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 | 第17页 |
| 2.2.4 人的全面发展缺乏活力 | 第17页 |
| 2.3 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 | 第17-19页 |
| 2.3.1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 第18页 |
| 2.3.2 人与自然高度和谐 | 第18页 |
| 2.3.3 社会活力与公平正义 | 第18-19页 |
| 2.3.4 人的全面发展 | 第19页 |
| 2.4 生态化技术创新的基本内涵 | 第19-20页 |
| 2.5 生态化技术创新的原则 | 第20-21页 |
| 2.5.1 多目标原则 | 第20页 |
| 2.5.2 协调发展原则 | 第20-21页 |
| 2.5.3 人本原则 | 第21页 |
| 2.6 生态化技术创新与和谐社会要求的一致性 | 第21-23页 |
| 2.6.1 和谐社会对技术创新的新要求 | 第21页 |
| 2.6.2 生态化技术创新与和谐社会要求的一致性 | 第21-23页 |
| 第3章 生态化技术创新对和谐社会建设的作用 | 第23-38页 |
| 3.1 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 第23-29页 |
| 3.1.1 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 | 第24-25页 |
| 3.1.2 稳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 第25-29页 |
| 3.2 有利于激发社会创造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 第29-33页 |
| 3.2.1 通过企业来激发社会创造活力 | 第29-31页 |
| 3.2.2 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 第31-33页 |
| 3.3 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 第33-35页 |
| 3.3.1 认同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自然观 | 第33页 |
| 3.3.2 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 第33-34页 |
| 3.3.3 倡导生态消费 | 第34-35页 |
| 3.4 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 第35-38页 |
| 3.4.1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价值取向 | 第36页 |
| 3.4.2 实现和谐社会人的全面发展 | 第36-38页 |
| 第4章 实施生态化技术创新 | 第38-47页 |
| 4.1 实施生态化技术创新面临的问题 | 第38-39页 |
| 4.2 强化政府职能 | 第39-42页 |
| 4.2.1 运用行政、法律手段进行强制管理 | 第39-40页 |
| 4.2.2 运用财政、金融手段进行扶持 | 第40页 |
| 4.2.3 调整科技发展战略 | 第40-41页 |
| 4.2.4 进行教育创新更新创新观念 | 第41-42页 |
| 4.3 完善企业生态化技术创新体系 | 第42-44页 |
| 4.3.1 企业经营者树立起生态经营意识 | 第42页 |
| 4.3.2 实施生态化管理 | 第42-43页 |
| 4.3.3 提高企业生态化技术创新能力 | 第43-44页 |
| 4.4 发挥社会公众的作用 | 第44-47页 |
| 4.4.1 积极进行生态消费 | 第45页 |
| 4.4.2 完善社会公众的舆论监督机制 | 第45-47页 |
| 结论 | 第47-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