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城市高架桥和立交桥的型式 | 第10-11页 |
1.1.1 曲线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形梁 | 第10页 |
1.1.2 正交异形板钢连续箱形梁 | 第10-11页 |
1.1.3 钢与混凝土组合连续箱形梁 | 第11页 |
1.1.4 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 | 第11页 |
1.1.5 异形变宽桥 | 第11页 |
1.2 曲线梁桥的国内外现状 | 第11-15页 |
1.2.1 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2.2 设计计算 | 第12-14页 |
1.2.2.1 单纯扭转理论 | 第13页 |
1.2.2.2 翘曲扭转理论 | 第13页 |
1.2.2.3 内力(或荷载)横向分布理论 | 第13-14页 |
1.2.2.4 有限单元法 | 第14页 |
1.2.2.5 等效平板法 | 第14页 |
1.2.3 规范 | 第14-15页 |
1.3 城市曲线梁桥的特点与病害 | 第15-16页 |
1.4 本文的工作 | 第16-17页 |
第2章 曲线梁桥的受力特点和构造原则 | 第17-27页 |
2.1 曲线梁桥的特点 | 第17-19页 |
2.1.1 曲线梁桥的力学特点 | 第17-18页 |
2.1.2 构造特点 | 第18-19页 |
2.1.3 施工特点 | 第19页 |
2.2 弯箱梁桥的设计特点和构造原则 | 第19-26页 |
2.2.1 弯箱梁桥的设计要点 | 第20页 |
2.2.2 支座系统的设计 | 第20-21页 |
2.2.3 预应力筋束的设计 | 第21-25页 |
2.2.4 温度应力和温度位移 | 第25-26页 |
2.3 总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桥梁的维修与加固 | 第27-36页 |
3.1 桥梁加固的一般原则 | 第27-28页 |
3.1.1 桥梁加固的基本条件 | 第27-28页 |
3.1.2 桥梁加固方法的选用原则 | 第28页 |
3.2 桥梁加固的常用方法 | 第28-34页 |
3.2.1 增大梁截面和配筋加固法 | 第29-30页 |
3.2.1.1 板梁桥增大截面和配筋加固法 | 第29-30页 |
3.2.1.2 T型梁增大截面和配筋加固法 | 第30页 |
3.2.2 预应力加固法 | 第30-31页 |
3.2.3 钢板粘贴补强法 | 第31-32页 |
3.2.4 改变结构体系加固法 | 第32-33页 |
3.2.4.1 简支梁连续加固法 | 第33页 |
3.2.4.2 加劲梁或叠合梁加固法 | 第33页 |
3.2.4.3 改桥为涵加固法 | 第33页 |
3.2.5 增设纵梁加固法 | 第33-34页 |
3.3 桥梁的施工控制 | 第34-36页 |
第4章 华强北立交曲线梁桥的评估 | 第36-52页 |
4.1 华强北立交设计概况 | 第36-37页 |
4.2 事故检测 | 第37-52页 |
4.2.1 检测的目的与内容 | 第37-38页 |
4.2.2 检测结果 | 第38-39页 |
4.2.3 安全性检测 | 第39-44页 |
4.2.3.1 事故当天检测结果 | 第39-40页 |
4.2.3.2 加固前监测结果 | 第40-44页 |
4.2.4 评估检测 | 第44-50页 |
4.2.4.1 检测内容 | 第44页 |
4.2.4.2 检测结果 | 第44-48页 |
4.2.4.3 检测结果分析 | 第48-50页 |
4.2.5 评估结论 | 第50-52页 |
4.2.5.1 事故引起的后果 | 第50页 |
4.2.5.2 事故发生的原因分析 | 第50-51页 |
4.2.5.3 支承系统重建建议 | 第51-52页 |
第5章 华强北立交桥的维修加固 | 第52-86页 |
5.1 维修与加固设计 | 第52-55页 |
5.1.1 维修与加固设计原则 | 第52页 |
5.1.2 主要技术标准 | 第52页 |
5.1.3 维修与加固设计内容 | 第52-54页 |
5.1.3.1 下部结构的加固 | 第52-53页 |
5.1.3.2 支承体系的重建 | 第53-54页 |
5.1.4 维修与加固设计计算 | 第54-55页 |
5.1.4.1 梁部空间计算分析 | 第54页 |
5.1.4.2 起顶过程计算分析 | 第54-55页 |
5.2 维修与加固施工 | 第55-63页 |
5.2.1 工程概况 | 第55-56页 |
5.2.2 顶梁前操作平台及顶升(移)系统准备工作 | 第56页 |
5.2.3 顶梁施工 | 第56-63页 |
5.2.3.1 起顶扶正阶段 | 第56-58页 |
5.2.3.2 梁体平移阶段 | 第58-60页 |
5.2.3.3 梁体调坡抬高阶段 | 第60-62页 |
5.2.3.4 A6#,A10#抗扭墩柱、帽梁更换安装支座阶段 | 第62页 |
5.2.3.5 落梁就位阶段 | 第62-63页 |
5.3 施工检测 | 第63-70页 |
5.3.1 概述 | 第63页 |
5.3.2 临时支架转换的施工检测 | 第63-64页 |
5.3.3 维修工程顶梁施工检测 | 第64-70页 |
5.3.3.1 施工检测的目的 | 第64页 |
5.3.3.2 施工检测的基本思路 | 第64页 |
5.3.3.3 顶梁施工监测方法及测点布置 | 第64-68页 |
5.3.3.4 顶梁及落梁施工阶段检测情况介绍 | 第68-69页 |
5.3.3.5 5#、6#、10#、11#墩双支座反力调整 | 第69-70页 |
5.4 桥梁修复后静动载试验 | 第70-86页 |
5.4.1 试验目的 | 第70-71页 |
5.4.2 静载试验内容 | 第71页 |
5.4.3 静载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71-82页 |
5.4.3.1 内外侧支座横向加载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71-74页 |
5.4.3.2 桥梁扭转试验 | 第74-75页 |
5.4.3.3 桥梁承载力试验及分析 | 第75-82页 |
5.4.4 动载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82-84页 |
5.4.4.1 行车试验 | 第82-83页 |
5.4.4.2 跳车试验 | 第83页 |
5.4.4.3 制动试验 | 第83-84页 |
5.4.4.4 脉动试验 | 第84页 |
5.4.5 静动载试验结论 | 第84-86页 |
结论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附录A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