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论文--酸雨论文

福建省硫沉降变化及云下污染物对雨水酸度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中文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前言第8-16页
 1. 1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8-9页
 1. 2数值模拟国内外研究动态第9-15页
  1. 2. 1酸沉降模式的发展第9-12页
  1. 2. 2化学机制第12-14页
  1. 2. 3云下雨水酸化模式的发展第14-15页
 1. 3本文的构想与改进第15-16页
第二章欧拉型污染物长距离输送模式第16-24页
 2. 1模式的理论框架第16-20页
  2. 1. 1干沉降过程第17-19页
  2. 1. 2湿清除过程第19页
  2. 1. 3平流和扩散过程第19-20页
 2. 2化学过程第20-22页
  2. 2. 1气相化学第20-21页
  2. 2. 2液相化学第21-22页
 2. 3模式的计算方法及边界问题第22-24页
第三章云下雨水酸化模式介绍第24-29页
 3. 1物理模式第24-25页
 3. 2化学反应模式第25-26页
 3. 3气溶胶模式第26-27页
  3. 3. 1气溶胶的谱分布第26页
  3. 3. 2气溶胶离子浓度随高度的变化第26-27页
  3. 3. 3碰并系数第27页
  3. 3. 4雨滴对气溶胶的碰并第27页
 3. 4数学模式第27-29页
第四章福建省硫沉降量变化的分析与比较第29-45页
 4. 1模式与资料来源第29-30页
 4. 2周围省份对福建省硫沉降的影响第30-34页
  4. 2. 11995、 2000、 2002年各省排放源在福建省造成的硫沉降量的比较第30-32页
  4. 2. 21995、 2000、 2002年4个季节福建省的硫沉降量的变化第32-34页
 4. 3福建省SO2、 SO4~(2-)沉降来源比较第34-36页
  4. 3. 1福建省SO2、 SO4~(2-)沉降总量分析第34-35页
  4. 3. 2福建省SO2、 SO4~(2-)沉降分季节比较第35-36页
 4. 4福建省本省排放源的数值模拟第36-45页
  4. 4. 11995、 2000、 2002年福建省9个城市的排放源对本省硫沉降的贡献第36-38页
  4. 4. 21995、 2000、 2002年福建省9个城市之间硫氧化物的相互输送第38-42页
  4. 4. 3城市规模对接收硫沉降量的影响第42-43页
  4. 4. 4城市位置对接收硫沉降量的影响第43-45页
第五章福建省个别城市的云雨水酸化状况第45-51页
 5. 1厦门市云下雨水酸化第45-47页
  5. 1. 1厦门市雨水酸度观测实况与模拟结果第46页
  5. 1. 2厦门市云下酸化数值模拟敏感性试验第46-47页
 5. 2福州市云下雨水酸化第47-51页
  5. 2. 1福州市雨水酸度观测实况与模拟结果第48-49页
  5. 2. 2福州市云下酸化数值模拟敏感性试验第49-51页
结论第51-53页
参考文献第53-60页
附图第60-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卫星资料反演陆地大气气溶胶光学特性的初步研究及卫星监测在区域环境研究方面的应用
下一篇:绍兴市城区扩张与热岛效应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