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13页 |
正文 | 第13页 |
第一部分、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DNA4-PDGF-B)的构建 | 第13-29页 |
目的: | 第13-17页 |
pcDNA4-PDGF-B重组质粒构建图 | 第14-15页 |
pcDNA4B质粒图谱 | 第15-16页 |
pcDNA4B质粒阅读框 | 第16-17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17-22页 |
实验材料 | 第17页 |
实验方法 | 第17-22页 |
一、人胎盘组织总RNA的提取 | 第17-18页 |
二、以人胎盘组织总RNA为模板,特异性扩增人PDGF-B cDNA基因 | 第18-19页 |
三、PCR产物的提纯 | 第19页 |
四、双酶切目的基因与pcDNA4B质粒DNA | 第19-20页 |
五、酶切产物的纯化(同PCR产物的提纯) | 第20页 |
六、酶切后目的基因与载体DNA的体外连接 | 第20页 |
七、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质粒的转染(氯化钙法) | 第20-21页 |
八、阳性菌DNA的粗提取 | 第21-22页 |
九、酶切鉴定重组质粒 | 第22页 |
十、计算机自动化基因测序 | 第22页 |
十一、pcDNA4- PDGF-B重组质粒的扩增及纯化 | 第22页 |
结果 | 第22-29页 |
第二部分、猫角膜内皮细胞的体外培养及鉴定 | 第29-42页 |
目的: | 第29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29页 |
实验材料 | 第29页 |
实验方法 | 第29-31页 |
一、有关试剂的配制 | 第29-30页 |
二、猫角膜内皮细胞的体外培养 | 第30页 |
三、体外培养猫角膜内皮细胞的鉴定 | 第30-31页 |
结果: | 第31-42页 |
1、形态学观察结果 | 第31-36页 |
2、NSE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结果 | 第36-38页 |
3、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 第38-40页 |
4、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 第40-42页 |
第三部分、脂质体介导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DNA4- PDGF-B转染体外培养的猫角膜内皮细胞的研究 | 第42-49页 |
目的 | 第4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2页 |
实验材料 | 第42-43页 |
实验方法 | 第43页 |
转染原理 | 第43-45页 |
一、紫外分光光度仪检测质粒的纯度并调节其浓度 | 第43页 |
二、脂质体介导外源基因转染培养的猫角膜内皮细胞 | 第43-44页 |
三、报道基因的检测 | 第44页 |
四、RT-PCR法基因水平检测外源基因的表达 | 第44-45页 |
五、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蛋白水平检测外源基因的表达 | 第45页 |
结果: | 第45-49页 |
一、转染效率的检测 | 第45-46页 |
二、细胞总RNA的提取结果 | 第46页 |
三、RT-PCR结果 | 第46-47页 |
四、免疫组织化学结果 | 第47-49页 |
第四部分、人β-NGF基因转染对体外培养的猫角膜内皮细胞分裂再生的影响 | 第49-57页 |
目的: | 第4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9页 |
实验材料 | 第49页 |
实验方法 | 第49-51页 |
一、MTT法检测猫角膜内皮细胞增殖活性的原理及方法 | 第49-50页 |
二、流式细胞仪检测转基因前后猫角膜内皮细胞中G1期细胞比例 | 第50-51页 |
三、人PDGF-B基因促进猫角膜内皮细胞定量损伤的制作及测量方法 | 第51页 |
结果: | 第51-57页 |
一、MTT法检测猫角膜内皮细胞增殖活性结果 | 第51-52页 |
二、流式细胞仪检测转基因前后猫角膜内皮细胞的细胞周期结果 | 第52-54页 |
三、人PDGF-B基因促进猫角膜内皮细胞定量损伤的愈合结果 | 第54-57页 |
第五部分、稳定表达人PDGF-B基因的猫角膜内皮细胞的筛选 | 第57-63页 |
目的: | 第5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7页 |
实验材料 | 第57页 |
实验方法 | 第57-58页 |
一、角膜内皮细胞的G418最小致死剂量测定 | 第57页 |
二、抗性细胞克隆的筛选 | 第57-58页 |
三、人PDGF-B单克隆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染 | 第58页 |
结果: | 第58-63页 |
一、猫角膜内皮细胞G418最小致死剂量测定结果 | 第58页 |
二、抗性细胞克隆的筛选结果 | 第58-61页 |
三、人PDGF-B单克隆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 第61-63页 |
讨论: | 第63-69页 |
总结 | 第69-70页 |
结论: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综述 | 第74-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9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