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内科论文--脏腑病证论文--肺系病证论文

咳喘丹治疗寒哮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引言第1-16页
临床研究第16-28页
 一、诊断标准第16-19页
  (一) 西医诊断标准第16页
  (二) 中医诊断标准及辨证标准第16-17页
  (三) 哮喘急性发作期病情轻重分度标准第17-18页
  (四) 疗效判断标准第18页
  (五) 试验病例标准第18-19页
 二、研究对象第19-21页
  (一) 来源与分组第19页
  (二) 一般资料分析第19页
  (三) 病情资料分析第19-21页
 三、研究方案第21-23页
  (一) 试验分组方法第21页
  (二) 治疗措施第21页
  (三) 观察指标及方法第21-22页
  (四) 病情评定指标第22-23页
  (五) 统计方法第23页
 四、研究结果第23-28页
  (一) 两组总疗效比较第23页
  (二) 发作期治疗后,两组症状、体征缓解情况比较第23-24页
  (三) 治疗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测定结果第24-25页
  (四) 对血嗜酸性粒细胞的影响第25页
  (五) 对血液流变的影响第25-26页
  (六)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第26页
  (七) 治疗前后对其炎性介质的影响第26-27页
  (八) 安全性观测第27页
  (九) 不良反应第27-28页
实验研究第28-35页
 实验一 平喘实验第28-32页
  一、实验设计第28-29页
   (一) 动物模型与实验方法第28-29页
   (二) 观测指标与方法第29页
   (三) 统计方法第29页
  二、试验结果与统计分析第29-32页
   (一) 实验前后大鼠体重的变化第29-30页
   (二) 存活率比较第30页
   (三) 小鼠激发症状比较第30-31页
   (四) 咳喘丹对哮喘模型大鼠血浆中炎性细胞成分的影响第31页
   (五) 咳喘丹对哮喘模型大鼠BALF中炎性细胞成分的影响第31-32页
   (六) 咳喘丹对动物血浆TXB2、6—K—PGF1α的影响第32页
 实验二 祛痰实验第32-33页
  一、实验设计第32-33页
   (一) 动物模型与实验方法第32-33页
   (二) 实验结果第33页
 实验三 急性毒性实验第33-35页
讨论第35-44页
 一、支气管哮喘病因病机的讨论第35-37页
  (一) 外感是哮病的诱因第35-36页
  (二) “伏痰”是哮喘发病的夙根第36页
  (三) 痰瘀互结是哮喘的主要病理机制第36-37页
 二、咳喘丹方药分析第37-39页
  (一) 治法:温肺化痰,理气祛瘀。第37页
  (二) 组方配伍特点第37-38页
  (三) 方药分析第38页
  (四) 现代药理研究第38-39页
 三、咳喘丹疗效分析第39-40页
  (一) 中医症状疗效分析第39页
  (二) 肺功能疗效分析第39-40页
 四、咳喘丹治疗哮喘作用机制的探讨第40-44页
  (一) 哮喘发病的病理机制第40-41页
  (二) 改善肺部通气功能第41页
  (三) 抑制气道炎症第41-44页
结语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47页
附录第47-49页
致谢第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非线性Fisher判决的人脸识别方法研究
下一篇:自主式移动机器人进化行为研究及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