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安冲剂熏洗治疗痔的临床研究
引言 | 第1-13页 |
临床研究 | 第13-22页 |
一、临床资料 | 第13-15页 |
(一) 病例来源 | 第13页 |
(二) 病例诊断标准 | 第13页 |
(三) 病例选择标准及排除标准 | 第13-14页 |
(四) 一般资料 | 第14-15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一) 药物制备 | 第15页 |
(二) 治疗方法 | 第15-16页 |
(三) 观测指标 | 第16-17页 |
(四) 疗效标准 | 第17页 |
(五) 统计方法 | 第17-18页 |
三、治疗结果 | 第18-22页 |
(一) 总体疗效比较 | 第18页 |
(二) 症状积分比较 | 第18页 |
(三) 症状疗效比较 | 第18-20页 |
(四) 不同类型痔疗效的比较 | 第20-21页 |
(五) 不良反应 | 第21-22页 |
讨论 | 第22-36页 |
一、中医对痔疮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22-23页 |
(一) 饮食不节 | 第22页 |
(二) 房事不慎 | 第22页 |
(三) 脏腑本虚,气血下坠 | 第22-23页 |
(四) 外感六淫 | 第23页 |
(五) 久坐久行,负重远行 | 第23页 |
(六) 久泻、久痢、久咳成痔 | 第23页 |
(七) 便秘 | 第23页 |
(八) 妊娠、分娩及月经不调 | 第23页 |
(九) 禀受胎毒 | 第23页 |
二、西医对痔的认识 | 第23-26页 |
(一) 痔的致病原因 | 第23-24页 |
(二) 痔的发病机理 | 第24-26页 |
三、方药解析 | 第26-32页 |
(一) 方剂来源 | 第26-29页 |
(二) 药物频率和频数的意义 | 第29-31页 |
(三) 配伍原则 | 第31-32页 |
四、现代药理研究 | 第32-34页 |
(一) 抗菌作用 | 第33页 |
(二) 收敛作用 | 第33页 |
(三) 抗炎作用 | 第33页 |
(四) 止血作用 | 第33页 |
(五) 镇痛作用 | 第33-34页 |
(六) 抗血栓形成作用 | 第34页 |
五、熏洗疗法的治疗作用 | 第34-35页 |
(一) 疏通腠理,解毒消肿 | 第34页 |
(二) 消毒杀菌,清洁伤口 | 第34页 |
(三) 生肌收口,促进伤口愈合 | 第34页 |
(四) 活血通络,行气止痛 | 第34-35页 |
(五) 祛风燥湿,杀虫止痒 | 第35页 |
六、结果分析 | 第35-36页 |
(一) 总体疗效分析 | 第35页 |
(二) 症状积分及症状疗效分析 | 第35页 |
(三) 痔三种类型的疗效比较 | 第35-36页 |
结语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综述 | 第39-48页 |
附录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