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 第1-18页 |
第一章 铁弗匈奴的形成及早期活动 | 第18-38页 |
第一节 铁弗匈奴的形成 | 第18-26页 |
一、东汉以来南匈奴的内迁 | 第18-23页 |
二、铁弗匈奴的形成 | 第23-26页 |
第二节 铁弗匈奴的早期活动 | 第26-38页 |
一、西迁朔方 | 第26-30页 |
二、助秦灭代 | 第30-35页 |
三、代来失守 | 第35-38页 |
第二章 夏国的建立及其发展 | 第38-60页 |
第一节 铁弗匈奴的再度兴起 | 第38-43页 |
一、再度兴起的背景 | 第38-40页 |
二、勃勃崛起于朔方 | 第40-43页 |
第二节 “大夏”国的建立和发展 | 第43-60页 |
一、夏国的建立及立国方针的制定 | 第43-46页 |
二、蚕食后秦岭北 | 第46-51页 |
三、攻占关中及称帝长安 | 第51-54页 |
四、放弃定都长安 | 第54-56页 |
五、关于勃勃改姓“赫连”氏的问题 | 第56-60页 |
第三章 夏国的衰亡及其影响 | 第60-86页 |
第一节 夏国的衰弱与覆亡 | 第60-76页 |
一、由盛转衰的夏国 | 第60-64页 |
二、统万城的陷落 | 第64-67页 |
三、大夏政权的覆灭 | 第67-71页 |
四、夏国灭亡原因探析 | 第71-76页 |
第二节 铁弗匈奴的去向 | 第76-80页 |
一、归入北魏 | 第77-79页 |
二、融入吐谷浑 | 第79-80页 |
第三节 夏国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及其影响 | 第80-86页 |
一、铁弗匈奴对朔方地区的开发 | 第80-84页 |
二、对北魏文化做出突出贡献的夏国降臣 | 第84-86页 |
第四章 夏国的政治、军事制度 | 第86-113页 |
第一节 职官制度 | 第86-103页 |
一、文官系统 | 第86-91页 |
二、武官系统 | 第91-93页 |
三、地方行政制度 | 第93-97页 |
四、封爵制度 | 第97-103页 |
第二节 军事制度 | 第103-113页 |
一、部落兵制及其特征 | 第103-106页 |
二、配兵制及其特点 | 第106-107页 |
三、复杂的军队成分 | 第107-109页 |
四、兵种构成及作战特点 | 第109-113页 |
第五章 夏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 | 第113-131页 |
第一节 游牧业为主的经济形态 | 第113-123页 |
一、游(畜)牧业经济的发展 | 第113-119页 |
二、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 第119-123页 |
第二节 夏国的文化 | 第123-127页 |
一、语言、文字 | 第123-124页 |
二、文学、史学 | 第124-125页 |
三、其它 | 第125-127页 |
第三节 胡汉杂糅的社会生活习俗 | 第127-131页 |
第六章 附论——夏国都城统万城研究 | 第131-158页 |
第一节 统万城遗址的发现及研究概况 | 第131-139页 |
一、统万遗址的发现及考古发掘 | 第131-133页 |
二、统万城遗址的研究概况 | 第133-139页 |
第二节 统万城的地理环境与交通 | 第139-148页 |
一、夏国建立初期统万城的地理环境 | 第139-145页 |
二、统万城的地理位置及交通 | 第145-146页 |
三、朔方地区对铁弗匈奴的意义——兼论定都统万城的原因 | 第146-148页 |
第三节 统万城的基本布局及沿革 | 第148-155页 |
一、统万城的基本布局 | 第148-150页 |
二、统万城的沿革 | 第150-155页 |
第四节 统万城的价值与意义 | 第155-158页 |
结语 | 第158-159页 |
参考文献 | 第159-166页 |
附录一 夏国历史大事记 | 第166-172页 |
附录二 铁弗匈奴世系表 | 第172-173页 |
致谢 | 第173-1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1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