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 第1-10页 |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7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7-8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8-10页 |
2 建构“天人和谐”价值观的时代依据 | 第10-19页 |
·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 | 第10-11页 |
·传统理论及其缺陷 | 第11-17页 |
·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及其缺陷 | 第11-13页 |
·非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及其缺陷 | 第13-14页 |
·中国古代儒家天人合一观及其缺陷 | 第14-17页 |
·建构天人和谐价值观的意义 | 第17-19页 |
·天人和谐价值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逻辑预设 | 第17-18页 |
·天人和谐价值观有利于跳出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 | 第18页 |
·天人和谐价值观有利于缓解全球生态危机 | 第18-19页 |
3 “天人和谐”价值观的内涵 | 第19-26页 |
·价值观 | 第19-20页 |
·“天人和谐”价值观 | 第20-26页 |
·天人和谐价值观的内涵 | 第20-24页 |
·天人和谐价值观的特点 | 第24-26页 |
4 “天人和谐”价值观的理论渊源 | 第26-34页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自然观 | 第26-29页 |
·古典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阐述 | 第26-28页 |
·生态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 第28-29页 |
·中国古代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观 | 第29-31页 |
·现代西方生态中心主义思想 | 第31-32页 |
·现代生态学理论 | 第32-34页 |
5 树立“天人和谐”价值观过程中存在的价值冲突表现 | 第34-42页 |
·天人和谐价值观与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在观念方面的冲突 | 第34-38页 |
·思维方式不同 | 第34-35页 |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不同 | 第35页 |
·对“价值”涵义的理解不同 | 第35-36页 |
·对“发展”涵义的理解不同 | 第36页 |
·对“消费”涵义的理解不同 | 第36-37页 |
·对“道德”涵义的理解不同 | 第37-38页 |
·现实生活中的利益冲突 | 第38-42页 |
·“经济”与“环境”的利益冲突 | 第38-39页 |
·“短期”和“长远”的利益冲突 | 第39页 |
·富国与穷国、富人与穷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利益冲突 | 第39-42页 |
6 实现“天人和谐”价值观的对策、建议 | 第42-52页 |
·创建生态文明 | 第42-44页 |
·完善人际道德,实现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 | 第44-45页 |
·确立环境伦理原则与法律规章制度,维护生物圈的整体性 | 第45-46页 |
·确立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相契合的资源观 | 第46页 |
·发展循环经济 | 第46-47页 |
·提倡简朴生活,形成合理消费 | 第47-48页 |
·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 第48-50页 |
·转变技术观,发展“绿色”技术 | 第50-52页 |
7 结论 | 第52-54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本文尚需继续深入的问题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附录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