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9页 |
前言 | 第9页 |
一、芝加哥公约体系的概念和形成 | 第9-14页 |
(一) 何谓芝加哥公约体系 | 第10-11页 |
1、《芝加哥公约》 | 第10页 |
2、《国际航班过境协定》 | 第10页 |
3、《国际航空运输协定》 | 第10-11页 |
4、《芝加哥公约》的技术附件 | 第11页 |
5、双边航空运输协定 | 第11页 |
(二) 芝加哥公约体系的形成 | 第11-12页 |
1、航空活动的特殊性和迅猛发展需要一种有效的法律体系予以规范 | 第11-12页 |
2、芝加哥会议是现代民航运输史和国际航空法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 第12页 |
(三) 意义深远的“航空自由”和“航空秩序”之争 | 第12-14页 |
1、关于“航空自由”论 | 第13页 |
2、关于“航空秩序”论 | 第13-14页 |
3、关于两种观点的评论 | 第14页 |
二、芝加哥公约体系奠定了现代国际航空法的基础 | 第14-24页 |
(一) 确立了国际航空法的重要原则 | 第14-15页 |
1、领空主权原则 | 第14-15页 |
2、机会均等和非歧视原则 | 第15页 |
3、安全秩序原则 | 第15页 |
4、和谐合作原则 | 第15页 |
(二) 建立了国际航空运输公法的一般法律规则 | 第15-19页 |
1、不同种类的航班飞行具有不同的法律地位 | 第15-17页 |
(1) 定期航班和不定期航班的区别 | 第16页 |
(2) 定期航班的航行自由 | 第16-17页 |
(3) 不定期航班的航行自由 | 第17页 |
2、飞入或飞经别国上空的规则 | 第17页 |
3、不妨害本国安全的规则 | 第17-18页 |
4、遵守当地法规的规则 | 第18页 |
5、航空器国籍及登记国义务的规则 | 第18页 |
6、便利空中航行的措施规则 | 第18-19页 |
(三) 设立了统一的航空运输国际标准 | 第19页 |
(四) 建立了国际民用航空的组织机构——国际民航组织 | 第19-20页 |
1、大会 | 第19-20页 |
2、理事会 | 第20页 |
3、执行特殊职能的附属机构 | 第20页 |
4、秘书长和秘书处 | 第20页 |
(五) 确立了当前国际航空运输的双边条约体制 | 第20-21页 |
(六) 推荐了双边航空运输协定的标准格式——芝加哥样本 | 第21-22页 |
(七) 关于芝加哥公约体系的一点看法 | 第22-24页 |
1、对航空秩序和经济管制的强调,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航空运输自由和贸易自由 | 第22页 |
2、未能在总体上为航空运输制定统一的贸易规则 | 第22-23页 |
3、国际民航组织的经济管理能力较弱,并不涉及国际航空运输的基本经济问题 | 第23页 |
4、国际航空运输双边条约体制的得与失 | 第23-24页 |
三、当前国际民航运输领域出现的航空运输自由化浪潮 | 第24-30页 |
(一) 航空运输自由化的历史发展 | 第25-27页 |
1、美国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放松管制”政策 | 第25页 |
2、自由式双边航空运输协定的出现 | 第25-26页 |
3、航空运输的有限多边自由化 | 第26-27页 |
4、WTO对国际航空运输自由化的推动 | 第27页 |
(二) 航空运输自由化的具体表现 | 第27-30页 |
1、国内航空运输自由化的表现 | 第27-28页 |
2、国际航空运输自由化的具体表现 | 第28-30页 |
(1) 不断开放的天空 | 第28页 |
(2) 行业经营方式的现代化 | 第28-29页 |
(3) 产业结构日益国际化 | 第29页 |
(4) 航空联盟、代码共享等国际合作手段的广泛运用 | 第29-30页 |
四、国际航空运输自由化的法律体现 | 第30-34页 |
(一) 航空运营权的内容 | 第30-32页 |
1、航空自由权(Freedoms of Air) | 第30页 |
2、航线权(Route Rights) | 第30-31页 |
3、经营权(Operational Rights) | 第31页 |
4、运力权(Capacity Rights) | 第31页 |
5、运价权(Pricing Rights) | 第31-32页 |
(二) 航空运营权的开放 | 第32-34页 |
五、国际航空运输自由化对芝加哥公约体系的冲击 | 第34-40页 |
(一) 追求“天空开放”的自由化条款对传统双边协定中“严格对等”原则的松动 | 第34-36页 |
(二) 航空运输自由化所提倡的放松管制和市场竞争是对安全秩序原则的补充 | 第36-37页 |
(三) 航空运输有限多边自由化和WTO框架下多边贸易体制对传统双边条约体制的渗透 | 第37-39页 |
(四) 航空运输自由化中形成的国际合作手段对芝加哥公约体系的规避 | 第39-40页 |
六、面对国际航空运输自由化的冲击,芝加哥公约体系该何去何从 | 第40-45页 |
(一) 国际航空运输逐步走向自由化是大势所趋,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方向 | 第40-41页 |
(二) 芝加哥公约体系仍是未来国际航空运输发展的基础,其所确立的基本原则不容质疑和改变 | 第41页 |
(三) 与时俱进,修正芝加哥公约体系的原有理念和原则,补充新原则和新规则,以适应航空运输自由化的发展趋势 | 第41-44页 |
1、将“严格对等”原则修正为“自由对等”原则 | 第42页 |
2、在市场准入上允许双边主义和多边主义共存,以满足世界范围内多层次的需求 | 第42页 |
3、建立保障措施,确保公平竞争,保证航空运输自由化进程的安全有序 | 第42-43页 |
4、航空承运人所有权和控制权标准的现代化 | 第43-44页 |
(四) 在航空运输自由化的背景下,正确认识芝加哥公约体系和GATS之间的关系 | 第44-45页 |
1、目前的调整范围仍十分有限 | 第44-45页 |
2、航空运输服务部门的某些特殊性影响了WTO原则的适用 | 第45页 |
3、GATS对航空运输服务贸易的规定将是复杂的和渐进的 | 第45页 |
七、中国参与国际航空运输管理与合作的实践和立法启示 | 第45-50页 |
(一) 中国与芝加哥公约体系 | 第46页 |
(二) 中国参与国际航空运输自由化的实践 | 第46-48页 |
1、双边航空运输协定中的“打开中国天空” | 第47页 |
2、区域性组织框架下积极参与国际航空运输自由化进程 | 第47页 |
3、积极参与多边框架内对航空运输自由化的推进工作 | 第47-48页 |
(三) 对我国国内民航立法的启示 | 第48-50页 |
1、借鉴外国民航法规定,明确国家民航主管部门的职责 | 第48-49页 |
2、适应航空运输自由化的发展趋势,转变民航总局职能 | 第49-50页 |
3、树立《民用航空法》的法律权威,建立符合立法规则的民航法律体系 | 第50页 |
结语 | 第50-52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后记 | 第54-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