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4页 |
1.1 水稻品种的生育期、抽穗期 | 第10-11页 |
1.2 水稻品种的抽穗期遗传 | 第11-14页 |
1.2.1 水稻感光性品种的抽穗期遗传 | 第11页 |
1.2.2 水稻非感光性品种的抽穗期遗传 | 第11-12页 |
1.2.3 杂交稻的抽穗期遗传 | 第12-14页 |
1.3 水稻抽穗期基因的定位 | 第14-17页 |
1.3.1 水稻抽穗期主基因的定位 | 第14-16页 |
1.3.2 水稻抽穗期QTL定位、QTL间互作及与主基因的等位性分析 | 第16-17页 |
1.4 水稻抽穗期基因/QTL的克隆及水稻开花的分子机制 | 第17-19页 |
1.4.1 水稻抽穗期基因/QTL的克隆 | 第17-18页 |
1.4.2 水稻开花的分子机制 | 第18-19页 |
1.5 水稻早熟性研究 | 第19-21页 |
1.5.1 水稻的早熟诱变 | 第19-20页 |
1.5.2 水稻早熟性的遗传及遗传力 | 第20页 |
1.5.3 水稻早熟与丰产 | 第20-21页 |
1.5.4 水稻早熟性和其它性状的相关 | 第21页 |
1.6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 第21-24页 |
1.6.1 分子标记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概念 | 第21-22页 |
1.6.2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优点及应用 | 第22-23页 |
1.6.3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存在的问题 | 第23-24页 |
第二章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4-26页 |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6-29页 |
3.1 Ef-cd早熟近等基因系的验证 | 第26-27页 |
3.1.1 田间试验 | 第26页 |
3.1.2 分子检测 | 第26-27页 |
3.1.2.1 检测Ef-cd基因的群体 | 第26页 |
3.1.2.2 水稻叶片DNA的提取 | 第26-27页 |
3.1.2.3 SSR分析 | 第27页 |
3.1.2.4 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27页 |
3.2 Ef-cd显性早熟基因的基因效应 | 第27-28页 |
3.2.1 Ef-cd基因的早熟效应 | 第27-28页 |
3.2.2 Ef-cd基因的感光效应 | 第28页 |
3.3 早熟杂交稻的田间实验 | 第28页 |
3.4 主要农艺性状的调查记载 | 第28-29页 |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9-38页 |
4.1 Ef-cd早熟近等基因系的验证 | 第29-32页 |
4.2 Ef-cd基因的早熟效应分析 | 第32-35页 |
4.3 Ef-cd基因对其它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 第35-36页 |
4.4 Ef-cd基因在育种应用潜力上的初步评价 | 第36-38页 |
第五章 讨论 | 第38-42页 |
5.1 关于水稻早熟基因 | 第38页 |
5.2 显性早熟基因Ef-cd与抽穗期Hd9的关系 | 第38-39页 |
5.3 显性早熟基因的早熟效应 | 第39页 |
5.4 显性早熟基因对其它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 第39-40页 |
5.5 显性早熟基因Ef-cd的利用价值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