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章 绪论 | 第1-13页 |
| ·选题意义及重要性 | 第9-10页 |
| ·国内外现状 | 第10-11页 |
|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本论文的内容安排 | 第12-13页 |
| 第2章 高速故障安全局域网系统结构 | 第13-35页 |
| ·局域网拓扑结构 | 第13-26页 |
| ·星型拓扑结构 | 第13-14页 |
| ·环形网络拓扑结构 | 第14-15页 |
| ·总线型拓扑结构 | 第15-16页 |
| ·光纤技术与环形结构 | 第16-21页 |
| ·光纤网络结构 | 第16-17页 |
| ·FDDI技术的双环结构 | 第17-18页 |
| ·国内高速故障安全局域网的双环结构 | 第18-20页 |
| ·日本125Mbps高速故障安全局域网的双重系结构 | 第20-21页 |
| ·双重系结构的网络安全性和可靠性分析 | 第21-26页 |
| ·双重系结构的网络安全性 | 第21-22页 |
| ·双重系结构的网络可靠性 | 第22-26页 |
| ·传输介质 | 第26-28页 |
| ·双绞线 | 第26页 |
| ·同轴电缆 | 第26-27页 |
| ·光缆 | 第27-28页 |
| ·高速故障安全局域网设计方案 | 第28-35页 |
| ·采用双重冗余的网络结构 | 第29-30页 |
| ·接点硬件结构和功能 | 第30-33页 |
| ·主机和接口 | 第33-35页 |
| ·主机的多样性 | 第33页 |
| ·主机接口模块的驱动化 | 第33-35页 |
| 第3章 高度故障安全局域网协议分析与设计 | 第35-54页 |
| ·访问控制协议 | 第35-42页 |
| ·CSMA/CD | 第35-36页 |
| ·令牌环 | 第36-37页 |
| ·令牌总线 | 第37页 |
| ·高速故障安全局域网的访问控制协议 | 第37-42页 |
| ·分析参数α对高速故障安全局域网性能影响 | 第37-38页 |
| ·短时间间隔的固定周期传输 | 第38-39页 |
| ·数据链方式 | 第39-40页 |
| ·时钟偏移 | 第40-41页 |
| ·交换方式 | 第41-42页 |
| ·铁路系统协议的故障安全要求和协议标准选择 | 第42-43页 |
| ·网络通信协议设计格式 | 第43-44页 |
| ·高速故障安全网数据链路层协议设计方案 | 第44-52页 |
| ·MAC层协议 | 第44-47页 |
| ·LLC层协议 | 第47-49页 |
| ·帧格式 | 第49-52页 |
| ·根据高速故障安全局域网协议提出的接点软件设计规则 | 第52-54页 |
| 第4章 保证系统故障安全特性的各项措施 | 第54-62页 |
| ·铁路通信和信号系统一体化的技术特点 | 第54-56页 |
| ·保证系统实时可靠安全的措施 | 第56-62页 |
| ·传输数据的安全性 | 第56-58页 |
| ·采用故障安全处理器 | 第56页 |
| ·固定周期刷新 | 第56页 |
| ·安全侧数据的规定 | 第56-57页 |
| ·故障检出和安全侧控制 | 第57-58页 |
| ·实时性 | 第58-59页 |
| ·LAN的传输速度 | 第58页 |
| ·能够经常发送信息的信息帧构成 | 第58-59页 |
| ·接点的动作方式 | 第59页 |
| ·高可靠性 | 第59-61页 |
| ·冗余构成方法 | 第59页 |
| ·主机和多重系接点的连接 | 第59-60页 |
| ·从多个系统输入数据和逻辑OR处理 | 第60-61页 |
| ·维护性 | 第61-62页 |
| 第5章 排队论分析高速故障安全局域网的性能 | 第62-70页 |
| ·网络性能评价方法 | 第62页 |
| ·排队论基本原理 | 第62-66页 |
| ·模型的建立与性能分析 | 第66-70页 |
| ·排队系统的一般表示 | 第66-68页 |
| ·单环结构的网络模型 | 第68页 |
| ·主要性能指标的技术分析 | 第68-70页 |
| 结论 | 第70-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