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1 引言 | 第7-12页 |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7页 |
| ·国内外研究情况及发展趋势 | 第7-10页 |
| ·研究目标及关键技术 | 第10页 |
| ·主要研究内容及取得的主要认识 | 第10-12页 |
| 2 地质及开发概况 | 第12-14页 |
| ·地质概况 | 第12-13页 |
| ·开发概况 | 第13-14页 |
| 3 二类区块井网适应性研究 | 第14-16页 |
| ·300×300m井网对砂体控制程度差 | 第14页 |
| ·压力传导能力低,没有建立有效驱动体系 | 第14页 |
| ·油水井生产能力低,实际水驱动用程度很低 | 第14-15页 |
| ·井网方向与裂缝不匹配 | 第15页 |
| ·开发井网采油速度及预测采收率低 | 第15-16页 |
| 4 二类区块井网加密技术经济界限的研究 | 第16-25页 |
| ·加密技术界限的研究 | 第16-19页 |
| ·水驱控制程度与井距、井网密度的关系 | 第16页 |
| ·水驱采收率与井距、井网密度的关系 | 第16-19页 |
| ·加密经济界限的研究 | 第19-25页 |
| ·单井日产油经济极限 | 第19-21页 |
| ·单井控制可采储量经济极限 | 第21页 |
| ·合理井网密度经济极限 | 第21-25页 |
| 5 二类区块井网加密方式研究 | 第25-29页 |
| ·裂缝性油藏井网布署中的一般认识 | 第25页 |
| ·二类区块加密方式的确定 | 第25-29页 |
| ·井排与裂缝夹角为22.5°井网合理加密方式的确定 | 第26-27页 |
| ·不同加密方案开发指标预测 | 第26-27页 |
| ·经济效果评价 | 第27页 |
| ·井排与裂缝夹角为52.5°井网合理加密方式的确定 | 第27-29页 |
| ·不同加密方案开发指标预测 | 第27-28页 |
| ·经济效果评价 | 第28-29页 |
| 6 应用油藏精细描述技术提高加密效果 | 第29-32页 |
| ·砂体预测技术有效指导了加密井位移动 | 第29-30页 |
| ·剩余油描述技术有效指导了注采系统和注水结构调整 | 第30页 |
| ·指导加密区措施挖潜 | 第30-32页 |
| 7 加密井网注水调整技术研究 | 第32-44页 |
| ·地质及开发重新认识 | 第32-34页 |
| ·砂体的重新认识 | 第32页 |
| ·断层的重新认识 | 第32-33页 |
| ·油层水淹状况的重新认识 | 第33-34页 |
| ·注水技术界限及调整方法 | 第34-44页 |
| ·注水技术界限 | 第34-38页 |
| ·二类加密区块合理注水压力的确定 | 第34-36页 |
| ·二类加密区块合理注采比的确定 | 第36-38页 |
| ·不同阶段的调整方法 | 第38-44页 |
| ·第一阶段加密初期逐步完善注采系统阶段 | 第39-40页 |
| ·第二阶段通过注水结构调整形成产量接替阶段 | 第40-41页 |
| ·第三阶段以控制含水上升为重点综合治理阶段 | 第41-44页 |
| 8 二类区块加密方案实施效果及潜力 | 第44-57页 |
| ·加密后开发效果 | 第44-53页 |
| ·“3、2、1”加密方式各类油井开发效果 | 第44-47页 |
| ·加密井不同井距开发效果 | 第44-46页 |
| ·加密后老采油井开发效果 | 第46-47页 |
| ·加密后油井地层压力上升 | 第47-49页 |
| ·300m井网条件下的地层压力 | 第48页 |
| ·加密后地层压力变化 | 第48-49页 |
| ·加密后采油速度提高 | 第49页 |
| ·加密后水驱采收率提高 | 第49-53页 |
| ·井网控制储量增加 | 第49-50页 |
| ·水驱控制程度增加 | 第50页 |
| ·水驱有效动用程度增加 | 第50-51页 |
| ·水驱特征曲线变化 | 第51-52页 |
| ·数模跟踪预测 | 第52-53页 |
| ·经济效果 | 第53-55页 |
| ·应用潜力 | 第55-57页 |
| ·目前经营模式 | 第55页 |
| ·采取招标模式 | 第55-57页 |
| 9 结论 | 第57-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