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4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7-8页 |
1.2 电力线通信 | 第8-12页 |
1.2.1 电力线通信的概念 | 第8页 |
1.2.2 电力线通信的调制技术 | 第8页 |
1.2.3 电力线通信的主要应用 | 第8-9页 |
1.2.4 电力线通信系统硬件设备 | 第9-10页 |
1.2.5 电力线通信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 | 第10-12页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成果 | 第12页 |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12-14页 |
第2章 电力线通信信道分析与建模 | 第14-22页 |
2.1 低压电力线上的阻抗和衰减特性 | 第14-15页 |
2.2 低压电力线的噪声模型 | 第15-18页 |
2.3 低压电力线的传递函数模型 | 第18-21页 |
2.4 低压电力线通信信道模型 | 第21-22页 |
第3章 OFDM技术 | 第22-33页 |
3.1 OFDM技术的发展 | 第22页 |
3.2 OFDM技术的原理 | 第22-25页 |
3.2.1 OFDM的定义 | 第22-24页 |
3.2.2 OFDM的数学表示 | 第24-25页 |
3.2.3 OFDM的实现过程 | 第25页 |
3.3 OFDM技术应用于电力线通信的优点 | 第25-27页 |
3.4 OFDM的关键技术 | 第27-33页 |
3.4.1 编码和交织技术 | 第27-28页 |
3.4.2 降低峰值平均功率比 | 第28-29页 |
3.4.3 同步 | 第29-31页 |
3.4.4 信道估计 | 第31-32页 |
3.4.5 比特、功率和信道的分配 | 第32-33页 |
第4章 HomePlug 1.0协议 | 第33-45页 |
4.1 家庭插电联盟的形成与发展 | 第33页 |
4.2 HomePlug 1.0协议简介 | 第33-35页 |
4.3 HomePlug物理层协议 | 第35-42页 |
4.4 HomePlug媒介访问控制(MAC)层协议 | 第42-45页 |
第5章 基于OFDM的电力线通信仿真系统 | 第45-59页 |
5.1 仿真系统结构 | 第45-46页 |
5.2 发送端 | 第46-48页 |
5.3 仿真信道参数选择 | 第48-49页 |
5.4 接收端 | 第49-57页 |
5.4.1 信号检测 | 第49-51页 |
5.4.2 帧同步 | 第51-54页 |
5.4.3 信道估计 | 第54-55页 |
5.4.4 频域均衡 | 第55-57页 |
5.5 仿真系统参数和性能分析 | 第57-59页 |
第6章 高速电力线调制解调器的设计实现 | 第59-66页 |
6.1 电力线调制解调器的工作原理 | 第59-60页 |
6.2 高速电力线通信收发芯片INT5200 | 第60-61页 |
6.3 系统整体设计 | 第61页 |
6.4 硬件设计与电路实现 | 第61-66页 |
6.4.1 电力线通信收发电路 | 第61-62页 |
6.4.2 系统可编程单元 | 第62-63页 |
6.4.3 耦合电路 | 第63-64页 |
6.4.4 电源电路 | 第64-65页 |
6.4.5 接口电路 | 第65-66页 |
第7章 总结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