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提要 | 第1-7页 |
英文提要 | 第7-8页 |
序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原理和手段概述 | 第9-17页 |
第一节 银行不良资产的定义以及在中国的现状 | 第9-14页 |
一. 银行不良资产的定义和界定方法 | 第9-10页 |
(一) “一逾两呆”分类法 | 第9-10页 |
(二) 五级分类法 | 第10页 |
二. 银行不良资产在中国的现状 | 第10-14页 |
(一) 中国银行不良资产虚拟形态的金额估算 | 第11-12页 |
(二) 中国银行不良资产实物形态分析 | 第12-14页 |
第二节 处理银行不良资产的手段和实际操作 | 第14-17页 |
一.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思路 | 第14页 |
二.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手段和实际操作 | 第14-17页 |
(一) 破产清算 | 第14-15页 |
(二) 法律追偿 | 第15页 |
(三) 债务重组 | 第15页 |
(四) 不良资产的分包 | 第15页 |
(五) 资产置换、拍卖、租赁 | 第15-16页 |
(六) 资产打包出售 | 第16页 |
(七) 债转股 | 第16页 |
(八) 资产证券化 | 第16-17页 |
第二章 不同国家金融市场的体制安排特点 | 第17-26页 |
第一节 工业化国家金融市场的体制安排特点 | 第17-22页 |
一. 美国金融市场的体制安排及特点 | 第17-19页 |
(一) 美国金融市场的体制安排 | 第17-18页 |
(二) 美国金融市场体制安排的特点 | 第18-19页 |
二. 日本金融市场的体制安排及特点 | 第19-22页 |
(一) 日本金融市场的体制安排 | 第19-20页 |
(二) 日本金融市场体制安排的特点 | 第20-22页 |
第二节 新型经济金融市场的体制安排特点 | 第22-23页 |
一. 韩国的金融市场体制安排 | 第22页 |
二. 韩国金融体制的特点 | 第22-23页 |
第三节 转型经济金融市场的体制安排特点 | 第23-26页 |
一. 波兰金融市场的体制安排及特点 | 第23-26页 |
第三章 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处置手段和效果分析基于金融体制制度的思路 | 第26-38页 |
第一节 银行不良资产在各国的成因、处置手段和效果 | 第26-32页 |
一. 美国的不良资产研究 | 第26-27页 |
(一) 成因分析 | 第26页 |
(二) 处置手段分析 | 第26-27页 |
(三) 处置成效分析 | 第27页 |
二. 日本的不良资产研究 | 第27-29页 |
(一) 成因分析 | 第27-28页 |
(二) 处置手段分析 | 第28-29页 |
(三) 处置成效分析 | 第29页 |
三. 韩国的不良资产研究 | 第29-31页 |
(一) 成因分析 | 第29-30页 |
(二) 处置手段分析 | 第30页 |
(三) 处置成效分析 | 第30-31页 |
四. 波兰的不良资产研究 | 第31-32页 |
(一) 成因分析 | 第31页 |
(二) 处置手段分析 | 第31-32页 |
(三) 处置效果分析 | 第32页 |
第二节 银行不良资产的体制制度再分析 | 第32-38页 |
一. 银行不良资产与经济周期 | 第32-33页 |
二. 银行不良资产的种类 | 第33-34页 |
三. 银行不良资产与银企关系 | 第34页 |
四. 银行不良资产与产权制度 | 第34-35页 |
五. 银行不良资产与处置手段 | 第35-36页 |
六. 银行不良资产与融资模式 | 第36-38页 |
第四章 中国的金融体制制度现状和银行不良资产 | 第38-44页 |
第一节 中国金融体制制度的简要分析 | 第38页 |
第二节 国际比较对与中国的银行不良资产 | 第38-44页 |
一. 中国的银行不良资产与经济周期 | 第39页 |
二. 中国的银行不良资产的种类 | 第39-40页 |
三. 中国的银行不良资产与银企关系 | 第40-41页 |
四. 中国的银行不良资产与产权制度 | 第41页 |
五. 银行不良资产与处置手段 | 第41-42页 |
六. 中国的不良资产和融资模式 | 第42-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后记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