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2页 |
1 引 言 | 第12-20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5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及创新 | 第17-20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研究创新 | 第18-20页 |
2 城市土地储备制度概述 | 第20-34页 |
·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建立的背景研究 | 第20-30页 |
·城市土地储备制度是经济体制转轨的结果 | 第20-23页 |
·城市土地储备制度是土地使用制度变迁的产物 | 第23-26页 |
·城市土地储备制度是城市经营的客观要求 | 第26-28页 |
·城市土地储备制度是防范政府官员“道德风险”的重要手段 | 第28-30页 |
·城市土地储备的概念 | 第30-31页 |
·城市土地储备的功能定位 | 第31-32页 |
·城市土地储备经营的内涵 | 第32-33页 |
·小结 | 第33-34页 |
3 我国若干城市土地储备运作的比较 | 第34-40页 |
·城市土地储备模式比较 | 第34-36页 |
·城市土地储备机构的职责比较 | 第36-37页 |
·调控土地市场的方式及效果比较 | 第37页 |
·储备土地的供应方式比较 | 第37-38页 |
·储备土地的资金需求比较 | 第38-40页 |
4 城市土地储备的实现形式 | 第40-54页 |
·城市土地储备的原理及运作 | 第40-43页 |
·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公司的组织体系 | 第43-46页 |
·建立有效的城市土地储备组织体制 | 第43-44页 |
·城市土地储备与城市规划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 第44页 |
·土地征用中坚持市场价格的原则 | 第44-45页 |
·形成资料公示制度 | 第45页 |
·采取最优交易手段,充分实现土地价值 | 第45-46页 |
·确定合理的城市土地储备量 | 第46-53页 |
·城市土地储备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6-48页 |
·城市土地储备量的拟定思路 | 第48-49页 |
·城市土地储备量的拟定实例分析 | 第49-53页 |
·小结 | 第53-54页 |
5 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对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与引导 | 第54-66页 |
·城市空间结构的内涵与模式 | 第54-59页 |
·城市空间结构的内涵 | 第54页 |
·城市空间结构的模式 | 第54-59页 |
·城市空间结构现状 | 第59-60页 |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 第59页 |
·城市内部用地结构逐渐优化 | 第59-60页 |
·城市土地储备制度与建成区空间结构调整 | 第60-62页 |
·强化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对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的控制作用 | 第61页 |
·增强城市中心区商务功能 | 第61页 |
·促进建成区工业外迁 | 第61-62页 |
·完善建成区基础设施与公共配套设施 | 第62页 |
·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对边缘区空间结构引导 | 第62-66页 |
·整合基础设施建设与土地空间结构的演变塑造 | 第62-64页 |
·注重边缘区土地的适度混合利用 | 第64页 |
·促进城市边缘区社会、生态环境的改善 | 第64-66页 |
6 土地基金与土地证券化 | 第66-76页 |
·我国城市土地是一种适合证券化的资产 | 第66-67页 |
·土地的证券化方式 | 第67-76页 |
·建立土地投资基金 | 第67-69页 |
·发行土地债券 | 第69-72页 |
·利用信托计划 | 第72-74页 |
·证券化方式的比较与结论 | 第74-76页 |
7 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及建议 | 第76-82页 |
·城市土地储备应尽早立法 | 第76-79页 |
·现行相关法律法规框架 | 第76页 |
·构筑城市土地储备运作法律平台的关键 | 第76-79页 |
·合理规避城市土地储备实施中的风险 | 第79-82页 |
·城市土地储备的内部风险 | 第79-80页 |
·城市土地储备的外部风险 | 第80-82页 |
8 结 论 | 第82-84页 |
致 谢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附 录 | 第90-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