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一章 蓝藻浓缩二氧化碳的机制 | 第10-30页 |
1 蓝藻的无机碳跨质膜转运研究方法 | 第11-14页 |
·测定胞内累积无机碳的方法 | 第11-12页 |
·硅氧烷液体离心技术 | 第11页 |
·质谱检测 | 第11-12页 |
·荧光淬灭检测 | 第12页 |
·HCO_3~-的主动运输 | 第12-13页 |
·蓝藻细胞利用HCO_3~-的证据 | 第12-13页 |
·CO_2的转运 | 第13-14页 |
·测定蓝藻细胞转运CO_2的方法 | 第14页 |
2 CO_2与HCO_3~-转运系统 | 第14-18页 |
·CO_2转运系统 | 第15-16页 |
·CO_2转运系统的构成 | 第15页 |
·CO_2转运系统工作原理 | 第15-16页 |
·ABC型HCO_3~-转运子(BCT1) | 第16-17页 |
·SbtA型HCO_3~-转运子 | 第17-18页 |
3 CCM与无机碳的关系 | 第18-19页 |
4 无机碳转运的能量需求 | 第19-20页 |
5 羧体及其功能 | 第20-22页 |
6 蓝藻细胞浓缩CO_2的生理生态学意义 | 第22页 |
7 结束语 | 第22-23页 |
参考文献 | 第23-30页 |
第二章 食用蓝藻葛仙米在中国鹤峰县水稻田的分布与生态学研究 | 第30-42页 |
1 历史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30-31页 |
2 地理分布与生境 | 第31-38页 |
3 葛仙米的分类学地位 | 第38-39页 |
4 鹤峰葛仙米的现状 | 第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第三章 食用蓝藻葛仙米的无机碳利用及其在减轻光抑制方面的作用 | 第42-69页 |
1 前言 | 第42-4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4-48页 |
·材料及培养条件 | 第44页 |
·反应液配制 | 第44-45页 |
·光合放氧测定 | 第45页 |
·电子传递活性的测定 | 第45-46页 |
·叶绿素荧光淬灭分析 | 第46页 |
·强光处理及暗恢复时的荧光动力学 | 第46-47页 |
·JIP检测 | 第47-48页 |
3 结论 | 第48-59页 |
·葛仙米的DIC转运 | 第48-53页 |
·DIC转运对荧光淬灭的影响 | 第53-55页 |
·DIC转运对光抑制的影响 | 第55-59页 |
·DIC转运对电子传递的影响 | 第59页 |
4 讨论 | 第59-62页 |
5 小结 | 第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9页 |
第四章 水稻叶片光合日变化与光抑制的叶绿素荧光研究 | 第69-82页 |
中文摘要 | 第69页 |
1 前言 | 第69-7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70-72页 |
·植物材料及其生长条件 | 第70-71页 |
·快速荧光诱导动力学测量 | 第71页 |
·叶绿素荧光的多相上升(O-J-I-P)及JIP检测 | 第71-72页 |
·抑制剂处理 | 第72页 |
·叶绿素荧光暗弛豫分析 | 第72页 |
·强光处理及暗恢复过程的荧光动力学参数测定 | 第72页 |
3 结论 | 第72-79页 |
·光合活性的日变化 | 第72-76页 |
·荧光暗弛豫动力学分析 | 第76-78页 |
·抑制剂处理对NK58S光抑制的影响 | 第78-79页 |
4 讨论 | 第79-82页 |
·NK58S的光抑制机理 | 第79-80页 |
·各种光抑制机理的生理作用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5页 |
英文摘要 | 第5-86页 |
在学期间撰写和发表的论文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