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 录 | 第7-10页 |
| 引 言 | 第10-12页 |
| 一、 郊区化及地理过程的理论认知 | 第12-21页 |
| (一) 概念 | 第12-14页 |
| ⒈郊区的定义 | 第12页 |
| ⒉郊区化的涵义 | 第12-14页 |
| ⒊人口郊区化的涵义 | 第14页 |
| (二) 郊区化研究中的理论争议 | 第14-17页 |
| ⒈郊区的界定之争 | 第14-15页 |
| ⒉郊区化的涵义之争 | 第15-16页 |
| ⒊城市中心区的界定之争 | 第16-17页 |
| (三) 关于地理过程 | 第17-18页 |
| ⒈地理过程的内涵 | 第17页 |
| ⒉地理过程的研究内容 | 第17页 |
| ⒊地理过程的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 (四) 国内外人口郊区化现象研究综述 | 第18-21页 |
| ⒈国外人口郊区化理论 | 第18-20页 |
| ⒉我国的人口郊区化研究 | 第20-21页 |
| (五)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21页 |
| ⒈研究的意义 | 第21页 |
| ⒉研究的框架 | 第21页 |
| 二、 北京城市人口郊区化现象分析 | 第21-33页 |
| (一) 研究区概况 | 第21-23页 |
| (二) 北京人口郊区化的时空变化过程 | 第23-33页 |
| ⒈北京市总人口数量变动分析 | 第23页 |
| ⒉不同地域圈层人口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分析 | 第23-25页 |
| ⒊分区县人口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分析 | 第25-30页 |
| ⒋常住户籍人口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分析 | 第30-31页 |
| ⒌外来人口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分析 | 第31-33页 |
| ⒍小结 | 第33页 |
| 三、 北京市人口郊区化现象规律总结 | 第33-51页 |
| (一) 北京市人口郊区化的特点 | 第33-36页 |
| ⒈以典型的单中心组团式城市结构为背景 | 第33-34页 |
| ⒉以相对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为背景 | 第34页 |
| ⒊郊区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发展较为滞后 | 第34-35页 |
| ⒋政府积极干预下的郊区化 | 第35页 |
| ⒌郊区化主体具有多元化特性 | 第35页 |
| ⒍主动郊区化与被动郊区化相结合 | 第35页 |
| ⒎人口出现季节性郊区化 | 第35-36页 |
| (二) 北京人口郊区化的模式 | 第36-37页 |
| ⒈模式特征 | 第36页 |
| ⒉空间模型 | 第36-37页 |
| (三) 北京市人口郊区化的动力因素 | 第37-42页 |
| ⒈制度改革 | 第38-39页 |
| ⒉旧城改造 | 第39页 |
| ⒊环境及地价影响 | 第39-40页 |
| ⒋郊区开发区的建设 | 第40页 |
| ⒌城市发展重心的转移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 第40页 |
| ⒍交通影响 | 第40-41页 |
| ⒎文化驱动 | 第41-42页 |
| ⒏信息时代的到来 | 第42页 |
| ⒐偶发因素的影响 | 第42页 |
| (四) 人口郊区化对北京城市地域的影响 | 第42-45页 |
| ⒈城市用地扩展中心从内向外渐进推移 | 第42页 |
| ⒉北部、西北部近郊区是城市用地扩展最活跃、最集中的区域 | 第42-43页 |
| ⒊城市用地扩展呈显著的圈层式结构 | 第43页 |
| ⒋沿主要交通干线呈放射扇面的城市地域形态 | 第43-45页 |
| (五) 北京市人口郊区化的区域效应 | 第45-48页 |
| ⒈正面效应 | 第45页 |
| ⒉负面效应 | 第45-48页 |
| (六) 发展趋势与采取的措施 | 第48-51页 |
| ⒈发展趋势 | 第48-49页 |
| ⒉应采取的措施 | 第49-51页 |
| 四、 城市人口郊区化的地理过程总结 | 第51-67页 |
| (一) 郊区化的基本理论 | 第51-52页 |
| ⒈自然演变理论 | 第51页 |
| ⒉财政、社会问题理论 | 第51-52页 |
| ⒊新马克思主义理论 | 第52页 |
| (二) 国外郊区化理论研究的新动向及启示 | 第52-55页 |
| ⒈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均衡--精明增长 | 第52页 |
| ⒉精明增长的城市规划立法指南 | 第52-53页 |
| ⒊精明增长的目标 | 第53-54页 |
| ⒋基本做法 | 第54页 |
| ⒌精明增长的效用 | 第54页 |
| ⒍启示 | 第54-55页 |
| (三) 人口郊区化的地理表现 | 第55-58页 |
| ⒈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 | 第55-56页 |
| ⒉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 | 第56-57页 |
| ⒊人口的局域流动 | 第57页 |
| ⒋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 第57页 |
| ⒌土地利用的演化 | 第57-58页 |
| ⒍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完善 | 第58页 |
| (四) 中外人口郊区化动力机制的比较 | 第58-62页 |
| ⒈西方发达国家人口郊区化的演变机制 | 第58-60页 |
| ⒉我国人口郊区化的动力机制 | 第60-61页 |
| ⒊中西方人口郊区化的比较 | 第61-62页 |
| (五) 人口郊区化的时空变化过程 | 第62-65页 |
| ⒈流失中的集中阶段 | 第63页 |
| ⒉绝对集中阶段 | 第63页 |
| ⒊相对集中阶段 | 第63-64页 |
| ⒋相对分散阶段 | 第64页 |
| ⒌绝对分散阶段 | 第64-65页 |
| ⒍流失中的分散阶段 | 第65页 |
| (六) 人口郊区化的区域效应 | 第65-67页 |
| ⒈正向带动 | 第65-66页 |
| ⒉负面效应 | 第66-67页 |
| 五、 结论 | 第67-69页 |
| 参 考 文 献 | 第69-72页 |
| 后 记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