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野生鹌鹑与家鹑进化趋异水平的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4页 |
前言 | 第14-16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6-44页 |
·评价亲缘系统和系统进化的方法 | 第16-18页 |
·分类学 | 第16-17页 |
·传统方法 | 第16-17页 |
·现代方法 | 第17页 |
·系统学 | 第17-18页 |
·基于亲缘关系的各种层次的进化方式 | 第18-24页 |
·生态表型的进化 | 第19-20页 |
·形态结构和功能的进化 | 第19页 |
·生理、生化功能的进化 | 第19页 |
·行为的进化 | 第19-20页 |
·生物遗传系统的进化 | 第20-23页 |
·染色体的进化 | 第20页 |
·基因与基因型的进化 | 第20页 |
·蛋白质和蛋白质组的进化 | 第20-23页 |
·分子进化 | 第23-24页 |
·物种和物种形成 | 第24-27页 |
·物种的定义 | 第24-25页 |
·物种形成的基本方式 | 第25页 |
·物种形成过程中的遗传分化 | 第25-27页 |
·生态与进化研究中的方法 | 第27-30页 |
·生物地理学方法 | 第27页 |
·古生物学方法 | 第27-28页 |
·实验学方法 | 第28-30页 |
·比较解剖学方法 | 第28-29页 |
·胚胎学方法 | 第29页 |
·比较生理学方法 | 第29页 |
·分子生物学方法 | 第29-30页 |
·模糊数学及其在动物亲缘系统研究中的应用 | 第30-38页 |
·模糊聚类 | 第30-36页 |
·经典聚类 | 第31-32页 |
·模糊聚类 | 第32-36页 |
·模式判别 | 第36-38页 |
·模式判别的一般原则 | 第36页 |
·应用于家畜群体系统地位研究的模式判别 | 第36-38页 |
·鹌鹑遗传资源和多样性概况 | 第38-44页 |
·我国鹌鹑遗传资源概况 | 第39-41页 |
·分布 | 第39-40页 |
·迁徙规律 | 第40-41页 |
·鹌鹑的价值 | 第41-42页 |
·鹌鹑的驯化历史 | 第42-44页 |
·鹌鹑在日本的驯化历史 | 第42页 |
·鹌鹑在中国的驯化历史 | 第42-44页 |
第二部分 野生鹌鹑与家鹑杂交能育性研究 | 第44-5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4-45页 |
·生态习性观察和体重、体尺的测量 | 第44页 |
·杂交实验 | 第44页 |
·数据处理 | 第44-4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5-49页 |
·两种野生鹌鹑与家鹑的生态习性和表型差异比较 | 第45-46页 |
·野生日本鸣鹑与家养鹌鹑杂交亲和过程 | 第46页 |
·产蛋情况及杂种F_1代生活力观察 | 第46-48页 |
·各交配组合的受精率和孵化率的比较 | 第48-49页 |
·各交配组合受精率的比较 | 第48页 |
·各交配组合受精蛋孵化率的比较 | 第48-49页 |
·形态学指标聚类结果 | 第49页 |
·讨论 | 第49-51页 |
·鹌鹑的体型外貌及生态习性 | 第49-50页 |
·野生日本鸣鹑与家鹑亲和程度分析 | 第50-51页 |
·形态学标记在生态和进化研究中的应用 | 第51页 |
·小结 | 第51-55页 |
第三部分 家鹑与野生鹌鹑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 第55-95页 |
·同功酶多态性与群体亲缘系统的研究 | 第55-7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5页 |
·统计分析 | 第55-5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8-71页 |
·群体杂合度的分析与应用 | 第58-59页 |
·群体遗传分化分析 | 第59页 |
·两种聚类方法的结果分析 | 第59-71页 |
·讨论 | 第71-73页 |
·群体杂合度的分析与应用 | 第71页 |
·多位点基因型遗传距离分析方法的探讨 | 第71-72页 |
·两种聚类方法的比较 | 第72-73页 |
·鹌鹑微卫星DNA多态性与群体亲缘系统的研究 | 第73-9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3-74页 |
·数据统计 | 第74-7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9-89页 |
·基因组DNA的提取、浓度及纯度检测 | 第79页 |
·微卫星DNA的PCR扩增 | 第79-85页 |
·等位基因频率计算 | 第85页 |
·群体遗传变异分析 | 第85页 |
·遗传分化系数 | 第85-86页 |
·两种聚类方法结果 | 第86页 |
·群体线形遗传模糊度 | 第86页 |
·微卫星引物在近缘物种间的同源性 | 第86-89页 |
·讨论 | 第89-95页 |
·微卫星DNA标记在生态进化研究中的应用 | 第89-90页 |
·野生鹌鹑与家鹌鹑群体内的遗传分析 | 第90-91页 |
·三种鹌鹑群体间的遗传分析 | 第91-93页 |
·家鹌鹑与野生鹌鹑亲缘程度与进化趋异水平的探讨 | 第93-94页 |
·微卫星引物在近缘物种间的同源性 | 第94-95页 |
第四部分 遗传共适应机制及进化趋异水平的研究 | 第95-148页 |
·基于生化水平的遗传共适应与群体系统分化 | 第95-12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95页 |
·统计分析 | 第95-103页 |
·群体遗传不平衡检测 | 第95-96页 |
·群体连锁不平衡检测 | 第96-102页 |
·遗传共适应系数的计算 | 第102-10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03-104页 |
·单座位遗传平衡检测 | 第103页 |
·两座位间遗传平衡检测 | 第103页 |
·两座位间连锁不平衡检测 | 第103-104页 |
·讨论 | 第104-125页 |
·遗传共适应的产生背景及其应用 | 第104-109页 |
·群体遗传变异与遗传多态性检测 | 第109-110页 |
·三个鹌鹑群体遗传结构和遗传不平衡分析 | 第110-111页 |
·遗传共适应性的应用前景 | 第111-125页 |
·基DNA分子水平的遗传共适应与群体系统分化 | 第125-14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25页 |
·统计与分析 | 第125-127页 |
·群体遗传不平衡分析 | 第125-127页 |
·群体连锁不平衡和遗传共适应系数检测 | 第127页 |
·相关统计软件 | 第127页 |
·结果分析 | 第127-128页 |
·三个鹌鹑群体单个微卫星位点遗传不平衡分析 | 第127页 |
·三个鹌鹑群体组合位点连锁不平衡分析 | 第127页 |
·三个鹌鹑群体组合位点遗传不平衡分析 | 第127-128页 |
·讨论 | 第128-148页 |
·群体遗传不平衡检验方法的研究 | 第128-129页 |
·微卫星标记在群体进化趋异研究中的应用 | 第129-130页 |
·群体遗传共适应系数的探讨 | 第130-148页 |
参考文献 | 第148-166页 |
致谢 | 第166-167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67-168页 |
附图: 两种野生鹌鹑电泳图谱 | 第168-1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