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9页 |
一、需要理论的历史回溯 | 第9-17页 |
1.马克思需要理论创立的思想渊源 | 第9-13页 |
(1)人类早期对需要问题的研究 | 第9-10页 |
(2)中国古代的人的需要思想 | 第10-11页 |
(3)西方的人的需要思想 | 第11-13页 |
2. 马克思需要理论创立的社会历史背景 | 第13-15页 |
(1)资本主义大工业发展为人的需要理论提供了物质基础 | 第13-14页 |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促进了人的需要理论的发展 | 第14-15页 |
(3)无产阶级为满足人的需要而斗争 | 第15页 |
3.马克思的需要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15-17页 |
(1)生存需要 | 第15-16页 |
(2)享受需要 | 第16页 |
(3)发展需要 | 第16-17页 |
二、“以人为本”与马克思的需要理论 | 第17-25页 |
1.“以人为本”的提出 | 第17-20页 |
(1)“以人为本”的内涵和理论依据 | 第17-18页 |
(2)提出“以人为本”的历史渊源和时代意义 | 第18页 |
(3)马克思对“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解 | 第18-19页 |
(4)以人为本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西方人本主义的关系 | 第19-20页 |
2.实现“以人为本”与马克思的需要理论契合的途径 | 第20-25页 |
(1)坚持唯物史观的生产观点 | 第20-22页 |
(2)坚持唯物史观的劳动观点 | 第22-23页 |
(3)坚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 | 第23-24页 |
(4)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 第24-25页 |
三、“以人为本”是马克思的需要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 第25-28页 |
1.马克思的需要理论是“以人为本”的出发点 | 第25-26页 |
2.“以人为本”是马克思的需要理论的再认识 | 第26-27页 |
3.“以人为本”是马克思的需要理论的本质要求 | 第27页 |
4.坚持以人为本促进马克思需要理论的深入发展 | 第27-28页 |
四、实现“以人为本”的最终因素——人的需要 | 第28-34页 |
1.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 第28-29页 |
2.生态环境的需要,建设宜居的人类社会 | 第29-30页 |
3.精神需要,强调人的主体性 | 第30-32页 |
4.交往的需要,构建新型人际关系,共建和谐社会 | 第32-34页 |
结语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37-38页 |
致谢 | 第38-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