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研究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0页 | 
| ·研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意义 | 第6-8页 | 
| ·选题背景 | 第6页 | 
| ·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 第6-7页 | 
|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 第7-8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8-10页 | 
| ·研究的内涵与外延 | 第8-9页 | 
| ·主要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 第二章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概述 | 第10-16页 | 
|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概念内涵 | 第10-12页 | 
| ·课程的概念分析 | 第10-11页 | 
| ·模式的概念分析 | 第11页 | 
|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概念分析 | 第11-12页 | 
| ·高职课程模式的主要特点和影响因素 | 第12-16页 | 
|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主要特点 | 第12-14页 | 
|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影响因素 | 第14-16页 | 
| 第三章 我国高职课程模式的演进与现状分析 | 第16-23页 | 
|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课程设置的沿革 | 第16-19页 | 
| ·近、现代高级应用型人才课程的演变 | 第16-18页 | 
| ·最近二十年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 第18-19页 | 
| ·传统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评析 | 第19-23页 | 
| ·传统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简述 | 第19-21页 | 
| ·问题背后的观念因素 | 第21-23页 | 
| 第四章 完善高职课程模式的理论基础 | 第23-32页 | 
| ·高职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 第23-26页 | 
|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 | 第23-25页 | 
|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原则 | 第25-26页 | 
|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基本结构 | 第26-30页 | 
| ·课程模式结构的理论分析 | 第26-28页 | 
|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结构特征 | 第28-30页 | 
|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评价 | 第30-32页 | 
| ·课程模式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 第30页 | 
| ·高职课程模式评价的基本标准 | 第30-32页 | 
| 第五章 中、外高职课程模式的实践总结 | 第32-42页 | 
| ·国外主要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概述 | 第32-38页 | 
| ·“双元制”课程模式 | 第32-33页 | 
| ·CBE/DACUM课程模式 | 第33-34页 | 
| ·TAFE课程模式 | 第34-36页 | 
| ·BTEC课程模式 | 第36-38页 | 
| ·国外高职课程模式的比较与启示 | 第38页 | 
| ·国内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改革 | 第38-42页 | 
| ·改革的基本情况 | 第38-39页 | 
| ·集群式模块课程模式 | 第39-42页 | 
| 第六章 构建中国特色高职课程模式的思路 | 第42-49页 | 
| ·中国特色高职课程模式的主要特征 | 第42-43页 | 
| ·在多样化的基础上实现整合 | 第42-43页 | 
| ·按照“主线——模块”的设计思想 | 第43页 | 
| ·重视学生的人格培养和文化教育 | 第43页 | 
| ·高职院校推进课程模式改革的策略 | 第43-46页 | 
| ·渐进式地逐步推进 | 第44页 | 
| ·合理编排课程内容 | 第44-45页 | 
| ·建立学分制管理体制 | 第45-46页 | 
| ·课程模式改革的外部条件 | 第46-48页 | 
| ·政策调控 | 第46-47页 | 
| ·理论研究 | 第47页 | 
| ·社会支持 | 第47-48页 | 
| ·结论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51-52页 |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