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 第1-17页 |
1 马铃薯真菌性病害的分布与危害 | 第8-12页 |
·马铃薯晚疫病 | 第8-10页 |
·马铃薯晚疫病菌A_2交配型的研究 | 第8-9页 |
·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的研究 | 第9-10页 |
·马铃薯镰刀菌病害 | 第10-11页 |
·马铃薯干腐病 | 第10-11页 |
·马铃薯枯萎病 | 第11页 |
·马铃薯茎基腐病 | 第11页 |
·马铃薯癌肿病 | 第11-12页 |
·马铃薯银腐病 | 第12页 |
·马铃薯黄萎病 | 第12页 |
2 马铃薯细菌性病害的分布与危害 | 第12-14页 |
·马铃薯青枯病 | 第13页 |
·马铃薯环腐病 | 第13页 |
·马铃薯软腐病 | 第13-14页 |
3 马铃薯病毒病的分布与危害 | 第14页 |
4 马铃薯主要真菌性病害防治的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农业防治 | 第14-15页 |
·生物防治 | 第15-16页 |
·化学防治 | 第16-17页 |
引言 | 第17-18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18-23页 |
1 马铃薯病害种类调查及鉴定 | 第18-20页 |
·试验材料 | 第18页 |
·供试马铃薯品种 | 第18页 |
·供试培养基 | 第18页 |
·试验方法 | 第18-20页 |
·病害标样采集 | 第18-19页 |
·室内分离培养 | 第19页 |
·致病性测定 | 第19页 |
·马铃薯主要病害病原菌种类的鉴定 | 第19-20页 |
2 常用杀菌剂对5种重要马铃薯真菌病害病原菌抑制作用的研究 | 第20-21页 |
·试验材料 | 第20页 |
·供试菌株 | 第20页 |
·供试药剂 | 第20页 |
·供试培养基 | 第20页 |
·试验方法 | 第20-21页 |
3 马铃薯晚疫病菌交配型和生理小种的测定 | 第21-23页 |
·试验材料 | 第21页 |
·供试菌株 | 第21页 |
·供试鉴别寄主 | 第21页 |
·供试培养基 | 第21页 |
·试验方法 | 第21-23页 |
·马铃薯晚疫病菌的交配型测定 | 第21页 |
·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测定 | 第21-2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3-36页 |
1 河北省马铃薯病害种类及在河北省的分布 | 第23-24页 |
2 河北省马铃薯病害的症状 | 第24-25页 |
·马铃薯干腐病 | 第24页 |
·马铃薯枯萎病 | 第24页 |
·马铃薯黑痣病 | 第24页 |
·马铃薯晚疫病 | 第24页 |
·马铃薯早疫病 | 第24页 |
·马铃薯软腐病 | 第24-25页 |
·马铃薯疮痂病 | 第25页 |
·马铃薯病毒病 | 第25页 |
3 河北省马铃薯真菌病害病原种类鉴定及致病性测定结果 | 第25-27页 |
·茄病镰刀菌 | 第25页 |
·半裸镰刀菌 | 第25-26页 |
·串珠镰刀菌 | 第26页 |
·尖孢镰刀菌 | 第26页 |
·立枯丝核菌 | 第26页 |
·致病疫霉菌 | 第26-27页 |
·茄链格孢 | 第27页 |
4 常用杀菌剂对5种马铃薯真菌性病害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 第27-32页 |
·50%多菌灵WP对马铃薯真菌性病害病原菌的抑菌效果 | 第27页 |
·80%大生M-45WP对马铃薯真菌性病害病原菌的抑菌效果 | 第27页 |
·70%代森锰锌WP对马铃薯真菌性病害病原菌的抑菌效果 | 第27-28页 |
·1.5%多抗霉素WP对马铃薯真菌性病害病原菌的抑菌效果 | 第28页 |
·40%菌核净WP对马铃薯真菌性病害病原菌的抑菌效果 | 第28-32页 |
5 河北省马铃薯晚疫病菌交配型测定结果 | 第32-33页 |
6 河北省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的测定结果 | 第33-36页 |
讨论 | 第36-38页 |
结论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5页 |
附录 | 第45-53页 |
英文摘要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