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香玉病毒病原鉴定及脱毒苗培养·增殖技术的研究
| 摘要 | 第1-9页 |
| 英文摘要 | 第9-11页 |
| 1 前言 | 第11-19页 |
| ·引言 | 第11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 ·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 ·花卉植物的快速繁殖 | 第12-13页 |
| ·花卉植物去除病毒 | 第13-15页 |
| ·植株培养过程中的几个难题 | 第15-17页 |
| ·发展前景 | 第17-19页 |
| 2 材料和方法 | 第19-25页 |
| 3 试验结果 | 第25-40页 |
| ·黑龙江省晚香玉病毒病发生情况调查 | 第25页 |
| ·晚香玉病毒病原鉴定 | 第25-27页 |
| ·寄主范围及指示植物 | 第25-26页 |
| ·病毒粒体 | 第26-27页 |
| ·温度处理对检测晚香玉种球内病毒的影响 | 第27页 |
| ·植株不同组织对检测晚香玉病毒的影响 | 第27页 |
| ·病组织超微结构观察 | 第27页 |
| ·晚香玉提纯制剂的紫外吸收 | 第27页 |
| ·晚香玉茎尖分生组织脱毒与快繁的研究 | 第27-38页 |
| ·晚香玉茎尖分生组织培养脱毒苗技术 | 第27-32页 |
| ·晚香玉茎尖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 | 第32-34页 |
| ·晚香玉试管鳞茎微繁技术研究 | 第34-38页 |
| ·晚香玉遗传稳定性检测 | 第38页 |
| ·晚香玉脱毒快繁体系的建立 | 第38-40页 |
| 4 讨论 | 第40-44页 |
| ·侵染晚香玉的病原物 | 第40页 |
| ·茎尖脱毒培养 | 第40-41页 |
| ·茎尖大小对脱毒效果的影响 | 第40-41页 |
| ·脱毒苗田间种植再度染病的几率 | 第41页 |
| ·组培苗褐化的控制 | 第41页 |
| ·离体培养过程中的遗传稳定性 | 第41-42页 |
| ·根的诱导 | 第42页 |
| ·试管鳞茎微繁技术 | 第42-44页 |
| 5 结论 | 第44-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 附图 | 第50-53页 |
| 附中英文(拉丁)对照 | 第53-5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4-55页 |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