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图表索引 | 第8-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32页 |
| ·引言 | 第10页 |
| ·土壤有效含水量及其相关的概念和计算 | 第10-12页 |
| ·相关的概念 | 第10-11页 |
| ·土壤AWC计算方法 | 第11-12页 |
| ·文献综述 | 第12-23页 |
| ·土壤AWC经验估算的理论基础 | 第12-14页 |
| ·土壤AWC经验模型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 ·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土壤学中的应用 | 第18-23页 |
| ·研究区域及土壤概况 | 第23-24页 |
| ·研究区域简介 | 第23页 |
| ·土壤概况 | 第23-24页 |
|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24-26页 |
| ·研究的目标 | 第24页 |
| ·研究的数据来源 | 第24页 |
| ·主要内容 | 第24-25页 |
|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 参考文献 | 第26-32页 |
| 第二章 土壤有效含水量经验估算模型研究 | 第32-52页 |
| ·研究的材料和方法 | 第32-33页 |
| ·东北黑土土壤AWC估算模型研究 | 第33-36页 |
| ·研究区域简介、材料和方法 | 第3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3-35页 |
| ·模型检验 | 第35-36页 |
| ·褐土土壤AWC估算模型研究 | 第36-42页 |
| ·研究区域、材料和方法简介 | 第3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6-41页 |
| ·模型检验 | 第41-42页 |
| ·多种土壤组合的区域土壤AWC估算模型研究 | 第42-49页 |
| ·材料及方法 | 第4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2-47页 |
| ·模型检验 | 第47-49页 |
| ·小结 | 第49-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2页 |
| 第三章 土壤有效含水量模拟估算 | 第52-60页 |
| ·土壤理化数据及其整理方法 | 第52页 |
| ·土壤AWC模拟估算 | 第52-5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8-60页 |
| 第四章 土壤有效含水量数据及相关数据空间建模 | 第60-80页 |
| ·1:400万《中国土壤图》数字化 | 第60-64页 |
| ·编码设计 | 第60页 |
| ·与土壤图数字化有关的说明 | 第60-62页 |
| ·土壤空间数据的编辑 | 第62页 |
| ·土壤属性数据的编辑 | 第62-64页 |
| ·土壤质地及土壤有机质空间建模 | 第64-70页 |
| ·土壤砂粒含量模型 | 第64-65页 |
| ·土壤粉砂粒含量模型 | 第65-66页 |
| ·土壤粘粒含量模型 | 第66-68页 |
| ·土壤质地类型空间模型 | 第68-69页 |
| ·土壤有机质含量模型 | 第69-70页 |
| ·土壤AWC地理空间模型 | 第70-79页 |
| ·基于经验估算方法的土壤AWC空间模型 | 第70-76页 |
| ·基于国外模型的土壤AWC空间模型 | 第76-77页 |
| ·土壤AWC地理空间模型比较分析 | 第77-79页 |
| ·小结 | 第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0页 |
| 第五章 土壤有效含水量的空间分异分析 | 第80-85页 |
| ·土壤有效含水量分区 | 第80页 |
| ·基于土壤质地和土壤有机质的土壤AWC空间分异分析 | 第80-82页 |
| ·东部湿润土壤区域 | 第80-81页 |
| ·西北干旱土壤区域 | 第81-82页 |
| ·西南高寒土壤区域 | 第82页 |
| ·基于国外模型的土壤AWC空间分异分析 | 第82-84页 |
| ·东部湿润土壤区域 | 第82-83页 |
| ·西北干旱土壤区域 | 第83-84页 |
| ·西南高寒土壤区域 | 第84页 |
| ·小结 | 第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85页 |
| 第六章 结论和讨论 | 第85-88页 |
| ·结论与创新点 | 第85-86页 |
| ·结论 | 第85页 |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85-86页 |
| ·讨论 | 第86-87页 |
| ·土壤AWC估算模型研究 | 第86页 |
| ·土壤AWC空间模型研究 | 第86页 |
| ·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 第86-87页 |
| ·展望 | 第87-88页 |
| ·土壤AWC估算模型构建方法需进一步改进 | 第87页 |
| ·土壤AWC地理空间模型精度有待提高 | 第87-88页 |
| 附录 | 第88-105页 |
| 作者简介 | 第105-106页 |
| 致谢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