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8页 |
第一章 悬索桥的发展趋势 | 第8-11页 |
§1.1 前言 | 第8-9页 |
§1.2 悬索桥的发展趋势 | 第9-11页 |
第二章 自锚式悬索桥的发展概况 | 第11-22页 |
§2.1 前言 | 第11页 |
§2.2 历史回顾 | 第11页 |
§2.3 国外现代自锚式悬索桥 | 第11-12页 |
§2.3.1 日本此花大桥 | 第11页 |
§2.3.2 韩国永宗大桥 | 第11-12页 |
§2.3.3 美国旧金山—奥克兰海湾新桥 | 第12页 |
§2.3.4 其它自锚式悬索桥 | 第12页 |
§2.4 国内的自锚式悬索桥 | 第12-16页 |
§2.4.1 大连金石滩金湾桥 | 第12-13页 |
§2.4.2 延吉布尔哈通河举子街桥 | 第13-14页 |
§2.4.3 巨力集团悬索桥(方案) | 第14页 |
§2.4.4 吉林兰旗松花江大桥 | 第14-15页 |
§2.4.5 抚顺万新大桥 | 第15-16页 |
§2.5 自锚式悬索桥的主要结构形式 | 第16-17页 |
§2.6 自锚式悬索桥的主要构造及功能 | 第17-19页 |
§2.7 自锚式悬索桥的特点及结论 | 第19-22页 |
§2.7.1 自锚式悬索桥和地锚式悬索桥的共同特点 | 第19-20页 |
§2.7.2 自锚式悬索桥的优点和缺点 | 第20页 |
§2.7.3 关于自锚式悬索桥的一些结论 | 第20-22页 |
第三章 钢筋混凝土自锚式悬索桥的计算理论 | 第22-37页 |
§3.1 弹性理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 | 第22-24页 |
§3.2 挠度理论(20世纪初~1980年) | 第24-25页 |
§3.3 有限位移理论(1980年以来) | 第25-26页 |
§3.4 自锚式悬索桥分析的非线性影响 | 第26-33页 |
§3.4.1 结构大位移引起的非线性 | 第27-32页 |
§3.4.2 缆索自重垂度引起的非线性 | 第32页 |
§3.4.3 初始内力引起的非线性 | 第32-33页 |
§3.5 收缩徐变对钢筋混凝土自锚式悬索桥的影响 | 第33-37页 |
§3.5.1 混凝土的收缩和徐变 | 第33-34页 |
§3.5.2 收缩、徐变对钢筋混凝土自锚式悬索桥的影响 | 第34页 |
§3.5.3 收缩、徐变的计算 | 第34-37页 |
第四章 抚顺浑河万新大桥主桥的设计及计算 | 第37-53页 |
§4.1 总体的设计和构造形式的选择 | 第37-39页 |
§4.1.1 抚顺浑河万新大桥的概况 | 第37页 |
§4.1.2 总体设计及构造形式的选择 | 第37-39页 |
§4.1.3 主桥的施工方法 | 第39页 |
§4.2 理想索力的计算 | 第39-46页 |
§4.2.1 静载作用下的理想索力的分析 | 第39-42页 |
§4.2.2 静载作用下索力调整程序的编制 | 第42-46页 |
§4.3 结构的整体计算 | 第46-50页 |
§4.3.1 模型的建立 | 第46-48页 |
§4.3.2 计算分析 | 第48-50页 |
§4.4 混凝土收缩徐变的计算 | 第50-51页 |
§4.5 活载作用下弹性分析与非线性分析的结果对比 | 第51-53页 |
第五章 抚顺万新大桥箱型加劲梁横向受力研究及横梁优化 | 第53-76页 |
§5.1 梁格法 | 第53-61页 |
§5.1.1 结构空间分析的必要性 | 第53页 |
§5.1.2 桥梁结构弹性空间内力分析方法简介 | 第53-54页 |
§5.1.3 梁格法的基本原理 | 第54-61页 |
§5.2 抚顺万新大桥的梁格模型 | 第61-64页 |
§5.2.1 模型的建立 | 第61-62页 |
§5.2.2 模型说明 | 第62-63页 |
§5.2.3 计算荷载 | 第63-64页 |
§5.3 加劲梁的横向受力分析 | 第64-71页 |
§5.3.1 柔性支撑和刚性支撑下横梁的受力比较 | 第64-68页 |
§5.3.2 横梁跨中最大弯矩的影响线 | 第68-71页 |
§5.4 计算结果 | 第71-72页 |
§5.5 横梁预应力筋的计算 | 第72-76页 |
第六章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结论 | 第76-78页 |
§6.1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76页 |
§6.2 结论 | 第76-77页 |
§6.3 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79页 |
附录: | 第79-80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