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24页 |
·工业控制硬件平台的发展 | 第8-11页 |
·硬件发展的概述 | 第8-9页 |
·数字信号处理技术 | 第9-11页 |
·DSP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概况 | 第9-10页 |
·DSP芯片与普通微处理器比较 | 第10-11页 |
·软件的发展 | 第11-20页 |
·软件发展的综述 | 第12页 |
·软件复用技术 | 第12-14页 |
·软件复用的思想 | 第12-13页 |
·基于面向对象的软件复用 | 第13页 |
·基于复用的面向对象技术的局限性 | 第13-14页 |
·软件构件技术 | 第14-20页 |
·构件的概念 | 第14-15页 |
·构件的特点 | 第15页 |
·基于复用的构件技术与面向对象技术的比较 | 第15-17页 |
·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 | 第17-18页 |
·几种构件模型 | 第18-20页 |
·控制系统体系结构的发展 | 第20-23页 |
·控制系统的发展历程 | 第20-21页 |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 | 第21-23页 |
·现场总线系统产生的原因 | 第21页 |
·现场总线系统的优点 | 第21-22页 |
·现场总线系统的核心技术 | 第22-23页 |
·课题来源和内容 | 第23页 |
·小结 | 第23-24页 |
第二章 体系结构的设计与实现 | 第24-34页 |
·SHDSP2003系统的体系结构 | 第24-27页 |
·系统的组成与结构框图 | 第24-25页 |
·系统的工作和组态原理 | 第25-27页 |
·现场智能化设备的嵌入式软件构件平台的设计 | 第27-33页 |
·硬件平台的设计 | 第27-29页 |
·便件平台的组成框图 | 第27-28页 |
·TMS320F2812的结构和技术特点 | 第28-29页 |
·软件平台的设计 | 第29-33页 |
·软件平台的组成框图 | 第29-31页 |
·课题使用的软件技术 | 第31-33页 |
·构件库的设计 | 第33页 |
·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控制系统典型环节的设计与实现 | 第34-45页 |
·被控过程的功能分解 | 第34-35页 |
·典型环节构件的设计 | 第35-44页 |
·增益环节构件 | 第35-36页 |
·偏置环节 | 第36-37页 |
·惯性环节构件 | 第37-38页 |
·积分环节构件 | 第38-39页 |
·振荡环节 | 第39-40页 |
·一阶微分环节 | 第40-41页 |
·理想微分环节 | 第41-42页 |
·二阶微分环节 | 第42-43页 |
·纯延迟环节 | 第43-44页 |
·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PID及其自动整定器的设计与实现 | 第45-64页 |
·PID控制及Z-N法自整定的基本原理 | 第45-49页 |
·PID控制的基本原理 | 第45-47页 |
·Z-N法自整定的原理 | 第47-49页 |
·SHDSP2003 PID调节及其自动整定器的设计与实现 | 第49-61页 |
·PID调节器的设计 | 第49-57页 |
·PID调节器的设计原理 | 第49-50页 |
·PID调节器的实现方法 | 第50-52页 |
·PID构件外部接口的设计 | 第52-57页 |
·自动整定器的设计 | 第57-61页 |
·自动整定器的设计原理 | 第57-58页 |
·自动整定器的设计实现 | 第58-61页 |
·PID调节器及其自动整定器的特征特点 | 第61-62页 |
·PID调节器的特点 | 第61-62页 |
·自动整定器的特点 | 第62页 |
·调节器的主要功能和应用 | 第62-63页 |
·小结 | 第63-64页 |
第五章 嵌入式设备的CAN网络集成技术 | 第64-78页 |
·SHDSP2003现场总线系统的通信体系结构 | 第64-65页 |
·SHDSP2003现场总线系统通信网络的功能 | 第65-66页 |
·通信功能的分解 | 第66-67页 |
·CAN总线的介绍 | 第67-69页 |
·CAN总线的主要特性 | 第67-68页 |
·CAN总线的分层结构 | 第68页 |
·CAN技术规范和国际标准 | 第68-69页 |
·CAN网络集成的设计与实现 | 第69-77页 |
·CAN总线应用层协议的定义 | 第69-70页 |
·CAN控制器邮箱功能的分配 | 第70-71页 |
·CAN通信通道的设计方法 | 第71-73页 |
·CAN通信构件的设计 | 第73-77页 |
·小结 | 第77-78页 |
第六章 展望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