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1页 |
1 引言 | 第11-18页 |
1.1 黄粉虫的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1.1 生物生态学特性 | 第12-14页 |
1.1.2 环境因素对黄粉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4-15页 |
1.2 黄粉虫的资源基础及利用 | 第15-18页 |
2 黄粉虫幼虫的研究 | 第18-27页 |
2.1 温度对幼虫各龄期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8-19页 |
2.1.1 材料与方法 | 第18页 |
2.1.2 饲养观察 | 第18页 |
2.1.3 结果与分析 | 第18-19页 |
2.2 幼虫生长的适宜密度的研究 | 第19-21页 |
2.2.1 材料与方法 | 第19-20页 |
2.2.2 结果与分析 | 第20-21页 |
2.3 幼虫生长速率转折点的研究 | 第21-24页 |
2.3.1 材料与方法 | 第22页 |
2.3.2 结果与分析 | 第22-24页 |
2.4 不同含水量饲料对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24-27页 |
2.4.1 材料与方法 | 第24页 |
2.4.2 结果与分析 | 第24-27页 |
3 黄粉虫生物饲料的制备及效果评价 | 第27-38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7-29页 |
3.1.1 材料 | 第27页 |
3.1.2 方法 | 第27-28页 |
3.1.3 饲养方法 | 第28-29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29-38页 |
3.2.1 生物饲料饲喂小幼虫效果(横向比较) | 第30-31页 |
3.2.2 生物饲料饲喂小幼虫效果(纵向比较) | 第31-33页 |
3.2.3 生物饲料饲喂中龄幼虫效果(横向比较) | 第33-35页 |
3.2.4 生物饲料饲喂中龄幼虫效果(纵向比较) | 第35-38页 |
4 黄粉虫优良品系的选育 | 第38-44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8-39页 |
4.1.1 黄粉虫、黑粉虫杂交育种 | 第38页 |
4.1.2 辐照处理对黄粉虫卵的影响 | 第38-39页 |
4.1.2.1 供试虫态及辐照剂量 | 第38-39页 |
4.1.2.2 饲养观察 | 第39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39-41页 |
4.2.1 黄粉虫、黑粉虫杂交育种的性状表现 | 第39-40页 |
4.2.2 辐照处理对黄粉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40-41页 |
4.3 黄粉虫、黑粉虫基因组DNA分子的制备方法 | 第41-44页 |
4.3.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2页 |
4.3.1.1 供试虫源 | 第41页 |
4.3.1.2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41-42页 |
4.3.1.3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42页 |
4.3.2 结果与分析 | 第42-44页 |
5 黄粉虫虫体蛋白质的分离方法 | 第44-47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45-46页 |
5.1.1 材料 | 第45页 |
5.1.2 实验方法 | 第45-46页 |
5.1.2.1 虫油的纯化 | 第45页 |
5.1.2.2 虫体蛋白质的分离提纯 | 第45-46页 |
5.1.2.3 壳聚糖的提取方法 | 第46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46-47页 |
6 讨论 | 第47-55页 |
6.1 黄粉虫幼虫的相关研究 | 第47-49页 |
6.1.1 温度对幼虫各龄期生长与发育的影响 | 第47页 |
6.1.2 幼虫生长的适宜密度的研究 | 第47-48页 |
6.1.3 幼虫生长发育速率转折点的研究 | 第48页 |
6.1.4 不同含水量饲料对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48-49页 |
6.2 黄粉虫生物饲料的研究及效果评价 | 第49-51页 |
6.2.1 生物饲料的理论基础及秸秆生物饲料的研究概况 | 第49-50页 |
6.2.2 效果评价 | 第50-51页 |
6.3 黄粉虫优良品系的选育 | 第51-53页 |
6.3.1 黄粉虫、黑粉虫杂交育种 | 第51-52页 |
6.3.2 辐照处理对黄粉虫的影响 | 第52页 |
6.3.3 黄粉虫、黑粉虫基因组DNA分子的制备方法 | 第52-53页 |
6.4 黄粉虫虫体蛋白的分离提取 | 第53-55页 |
7 结论 | 第55-58页 |
8 参考文献 | 第58-65页 |
9 附录 | 第65-73页 |
10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