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 第1-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的必要性 | 第10-11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11-12页 |
1.4 研究的意义和作用 | 第12-13页 |
第2章 工程施工技术经济后评价的方法论 | 第13-28页 |
2.1 统计和预测分析法 | 第13-17页 |
2.1.1 统计原理和方法及其应用 | 第13-15页 |
2.1.2 预测原理和方法及其应用 | 第15-17页 |
2.2 对比分析法 | 第17-18页 |
2.3 层次分析法 | 第18-21页 |
2.4 效益评价法 | 第21-28页 |
2.4.1 经济效益的评价方法 | 第21-24页 |
2.4.2 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 第24-25页 |
2.4.3 项目的可持续性效益评价方法 | 第25-26页 |
2.4.4 项目成功度评价方法 | 第26-28页 |
第3章 隧道工程项目施工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 | 第28-50页 |
3.1 影响长大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方案选择的因素分析 | 第28-31页 |
3.2 长梁山隧道的施工技术方案 | 第31-35页 |
3.2.1 工程概况 | 第31-32页 |
3.2.2 隧道通过地段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 | 第32页 |
3.2.3 施工总体方案 | 第32-33页 |
3.2.4 施工技术方案的实施 | 第33-35页 |
3.3 东秦岭隧道的施工技术方案 | 第35-43页 |
3.3.1 工程概况 | 第35-36页 |
3.3.2 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 | 第36页 |
3.3.3 气象资料 | 第36页 |
3.3.4 施工总体方案 | 第36-37页 |
3.3.5 施工技术方案的实施 | 第37-43页 |
3.4 长梁山和东秦岭隧道工程项目的技术经济对比分析 | 第43-50页 |
3.4.1 机械设备和人员投入分析 | 第43-44页 |
3.4.2 施工方法对比分析 | 第44页 |
3.4.3 作业时间的设计与实际的对比分析 | 第44-45页 |
3.4.4 劳动力消耗的对比分析 | 第45-46页 |
3.4.5 物资和电能消耗分析 | 第46-47页 |
3.4.6 安全和质量方案对比分析 | 第47-48页 |
3.4.7 对比分析结论 | 第48-50页 |
第4章 隧道工程施工技术经济效果的后评价 | 第50-69页 |
4.1 隧道工程项目后评价方法的确定 | 第50-51页 |
4.1.1 隧道工程项目后评价的特征分析 | 第50-51页 |
4.1.2 综合评价方法的应用 | 第51页 |
4.1.3 层次分析法的应用 | 第51页 |
4.2 隧道工程项目后评价指标系统 | 第51-59页 |
4.2.1 确定后评价指标的原则 | 第51页 |
4.2.2 项目财务效益评价指标 | 第51-52页 |
4.2.3 项目社会因素评价指标 | 第52-55页 |
4.2.4 项目技术效果评价指标 | 第55-56页 |
4.2.5 项目后评价指标权值的确定 | 第56-59页 |
4.3 成功度的度量 | 第59页 |
4.4 长梁山和东秦岭隧道工程项目的后评价 | 第59-69页 |
4.4.1 长梁山隧道工程的后评价 | 第59-62页 |
4.4.2 东秦岭隧道工程的后评价 | 第62-65页 |
4.4.3 长梁山和东秦岭隧道工程后评价的对比分析结论 | 第65-69页 |
第5章 提高隧道工程经济效益的途径分析 | 第69-72页 |
5.1 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方案策划与投资决策 | 第69-70页 |
5.2 隧道工程管理组织与实施方式 | 第70-71页 |
5.3 隧道工程项目的计划管理 | 第71页 |
5.4 隧道工程项目控制与协调 | 第71-72页 |
结论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参考书目 | 第75-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