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环境微生物学论文

菲降解细菌的分离鉴定、降解特性研究及儿茶酚2,3-双加氧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3页
第一章 前言第13-26页
 1 多环芳烃的累积及环境毒性第13-14页
   ·PAHs的免疫抑制反应第13-14页
   ·PAHs的致癌、致突变和致畸作用第14页
   ·PAHs衍生物的毒理作用第14页
 2 菲的结构及其生物降解第14-25页
   ·菲降解微生物及其代谢途径第15-19页
     ·细菌对菲的好氧降解途径第15-18页
     ·细菌对菲的厌氧降解第18页
     ·真菌的菲降解路径第18-19页
   ·细菌菲降解过程中涉及的关键酶第19-20页
     ·菲羟基化双加氧酶第19页
     ·芳环断裂双加氧酶第19-20页
     ·降解途径中的其它酶第20页
   ·菲降解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第20-22页
     ·菲降解基因与质粒的关系第20-21页
     ·菲降解基因的结构及相关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第21-22页
     ·儿茶酚2,3-双加氧酶基因第22页
   ·菲污染的生物修复第22-23页
     ·微生物修复第22-23页
     ·植物-生物联合修复第23页
   ·菲污染生物修复的影响因素第23-25页
     ·引入微生物第23-24页
     ·土壤有机质吸附导致的菲生物利用率改变第24页
     ·表面活性剂的影响第24页
     ·营养盐的加入第24页
     ·共代谢第24-25页
     ·不同降解菌株的混培第25页
 3 鞘氨醇单胞菌属第25-26页
第二章 菲降解菌株的分离、鉴定及降解能力初筛第26-35页
 1 试验材料第26页
 2 试验方法第26-29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9-34页
   ·分离菌株的形态学研究第29-30页
   ·分离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第30-31页
   ·分离菌株的抗生素敏感性第31页
   ·分离菌株的16S rDNA的序列测定与分析第31-32页
   ·基于16S rDNA的系统发育分析第32-33页
   ·分离菌株菲降解能力的初步检测第33-34页
 4 小结第34-35页
第三章 少动鞘氨醇单胞菌ZX4生长特性的研究第35-43页
 1 材料和方法第35-3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6-41页
   ·培养基初始pH对ZX4菌株生长的影响第36页
   ·温度对ZX4菌株生长的影响第36页
   ·菲存在物理状态对ZX4菌株生长的影响第36-37页
   ·菲含量对ZX4菌株生长的影响第37-38页
   ·表面活性剂Tween-80对ZX4菌株生长的影响第38-39页
   ·无机氮源对ZX4菌株生长的影响第39-40页
   ·有机物的加入对ZX4菌株生长的影响第40页
   ·不同多环芳烃共基质培养对ZX4菌株生长的影响第40-41页
   ·不同菲降解菌株混培对整体生物量的影响第41页
 3 小结第41-43页
第四章 少动鞘氨醇单胞菌ZX4菲降解特性和途径的研究第43-5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3-44页
 2 结果与讨论第44-49页
   ·ZX4菌株的菲降解特性研究第44-48页
     ·培养基初始pH对ZX4菌株菲降解的影响第44-45页
     ·无机氮源对ZX4菌株菲降解的影响第45页
     ·菲含量对ZX4菌株菲降解的影响第45-46页
     ·表面活性剂Tween-80对ZX4菌株菲降解的影响第46页
     ·有机物的加入对ZX4菌株菲降解的影响第46-47页
     ·不同多环芳烃共基质培养对ZX4菌株菲降解的影响第47页
     ·不同多环芳烃共基质培养对ZX4菌株菲降解的影响第47-48页
   ·ZX4菌株菲降解途径的初步探讨第48-49页
     ·ZX4菌株降解底物广谱性研究第48页
     ·菲诱导对ZX4菌株全细胞蛋白组成的影响第48-49页
     ·ZX4菌株中儿茶酚2,3-双加氧酶的活性检测及诱导性分析第49页
 3 小结第49-50页
第五章 儿茶酚2,3-双加氧酶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第50-66页
 1 克隆策略第50-51页
 2 试验材料第51-52页
 3 试验方法第52-58页
 4 结果与分析第58-66页
   ·基因组DNA提取的鉴定第58页
   ·酶基因c230-ZX4的PCR扩增结果第58页
   ·阳性克隆子的筛选与鉴定第58-59页
   ·c230-ZX4基因的序列测定与分析第59-63页
   ·c230-ZX4基因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分析第63-66页
第六章 儿茶酚2,3-双加氧酶基因在E.coli BL21中的表达第66-73页
 1 表达策略第66-67页
 2 试验材料第67-68页
 3 试验方法第68-70页
 4 结果与分析第70-72页
   ·阳性重组子的筛选及PCR检测第70页
   ·重组表达载体的酶切鉴定第70-71页
   ·重组菌株的全细胞蛋白电泳检测第71-72页
   ·重组菌株儿茶酚2,3-双加氧酶的活性检测第72页
 5 小结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77页
附录一: 克隆载体pGEMT-Easy Vector第77-78页
附录二: 表达载体pET-30(α)+Vector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相关性的研究
下一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临界呼吸衰竭”状态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