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厂煤耗、电耗及运行经济性实时监测系统的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页 |
英文摘要 | 第3-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7-10页 |
1.1.1 火电机组进行性能监测的意义 | 第7-8页 |
1.1.2 国内外火电机组性能在线监测的发展状况 | 第8-9页 |
1.1.3 我国热电厂热工监测和性能监测的现状 | 第9-10页 |
1.2 课题的目的及内容 | 第10-11页 |
1.3 研究对象概述 | 第11-13页 |
第二章 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及实现 | 第13-24页 |
2.1 系统硬件的总体设计 | 第13-15页 |
2.1.1 系统结构 | 第13-14页 |
2.1.2 系统的工作过程 | 第14-15页 |
2.2 锅炉数据的采集子系统 | 第15-18页 |
2.2.1 子系统结构 | 第15页 |
2.2.2 流式套接字 | 第15-17页 |
2.2.3 多线程 | 第17页 |
2.2.4 数据的保存 | 第17-18页 |
2.3 电量数据采集子系统 | 第18-20页 |
2.3.1 子系统结构 | 第18-19页 |
2.3.2 IDAS数据采集网介绍 | 第19页 |
2.3.3 数据的处理与存储 | 第19-20页 |
2.4 热网数据采集子系统 | 第20-22页 |
2.4.1 子系统结构 | 第20-21页 |
2.4.2 利用COM采集数据 | 第21页 |
2.4.3 数据格式 | 第21-22页 |
2.5 煤质数据的处理 | 第22页 |
2.6 热力参数的预处理 | 第22-24页 |
第三章 锅炉效率的在线监测 | 第24-32页 |
3.1 水和水蒸气热力学性质的的计算 | 第24-26页 |
3.2 锅炉效率的反平衡计算 | 第26-29页 |
3.3 锅炉运行可控性能量损失分析 | 第29-32页 |
第四章 飞灰含碳量的神经网络预测 | 第32-39页 |
4.1 锅炉运行中影响飞灰含碳量的因素 | 第32-34页 |
4.1.1 煤质变化对及的影响 | 第32-33页 |
4.1.2 煤粉细度对的影响 | 第33页 |
4.1.3 运行因素对的影响 | 第33-34页 |
4.2 神经网络简述 | 第34-36页 |
4.2.1 人工神经网络的典型模型 | 第34-35页 |
4.2.2 误差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 | 第35-36页 |
4.3 飞灰含碳量的预测 | 第36-39页 |
第五章 热经济性在线监测模型 | 第39-45页 |
5.1 现有的热电厂热电成本分摊方法 | 第39-41页 |
5.2 确定热、电分摊比的新方法 | 第41-43页 |
5.3 热经济性指标的计算 | 第43-45页 |
第六章 在线监测软件的研制与应用 | 第45-51页 |
6.1 全厂数据采集及经济指标计算软件 | 第45-48页 |
6.1.1 软件组成 | 第45-47页 |
6.1.2 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 第47-48页 |
6.2 电厂客户端使用软件 | 第48-51页 |
6.2.1 软件组成 | 第48-50页 |
6.2.2 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 第50-51页 |
第七章 锅炉一次风在线监测 | 第51-60页 |
7.1一 次风监测的现状 | 第51页 |
7.2 靠背管的标定 | 第51-52页 |
7.2.1 实验原理 | 第52页 |
7.2.2 实验步骤 | 第52页 |
7.2.3 实验结果 | 第52页 |
7.3 测点的合理布置 | 第52-55页 |
7.3.1一 次风管道内流体的流动规律 | 第53-55页 |
7.3.2 安装测点时应注意的事项 | 第55页 |
7.4一 次风监测系统的具体组成 | 第55-60页 |
7.4.1 系统硬件组成 | 第55-56页 |
7.4.2 测量方法 | 第56-57页 |
7.4.3 系统功能及应用软件 | 第57-60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