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计算机仿真论文

稀薄气体Monte Carlo数值仿真并行化技术研究与实现

目录第1-8页
中文摘要第8-10页
英文摘要第10-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0页
 1.1 引言第12-13页
 1.2 并行编程的发展与现状第13-15页
 1.3 程序并行化技术的研究与发展第15-16页
 1.4 我们的研究内容与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第16-18页
 1.5 论文的结构安排第18-20页
第二章 基于连续介质CFD程序的分区并行化技术第20-33页
 2.1 两种并行计算模式第20-21页
 2.2 基于连续介质CFD程序算法和基于分区并行计算模型第21-24页
 2.3 基于分区的CFD程序并行化技术第24-31页
  2.3.1 程序并行化的基本内容第24-25页
  2.3.2 基于分区的并行化技术第25-31页
   2.3.2.1 基于分区的CFD相关分析和同步技术第26-30页
   2.3.2.2 数据分布、程序转换和并行程序生成技术第30-31页
   2.3.2.3 面向CFD的交互式并行化技术第31页
 2.4 本章小结第31-33页
第三章 稀薄气体DSMC程序并行化研究第33-48页
 3.1 稀薄气体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第34-36页
  3.1.1 流动分区第34-35页
  3.1.2 稀薄气体流动的控制方程-Boltzmann方程及其求解方法第35-36页
 3.2 Monte Carlo方法及其基本思想第36-37页
 3.3. DSMC方法简介第37-40页
  3.3.1 DSMC方法原理第37-38页
  3.3.2 DSMC方法的关键技术第38-39页
  3.3.3 DSMC方法不同于传统CFD方法的特点第39-40页
 3.4 串行DSMC程序分析第40-42页
 3.5 DSMC程序的并行化方法研究第42-46页
  3.5.1 DSMC程序并行化方法第42-43页
  3.5.2 DSMC程序并行程序算法第43-44页
  3.5.3 基于可扩展并行运行时库SPRL的DSMC并行程序结构第44-46页
 3.6 本章小结第46-48页
第四章 迁移相关技术及其运行时通信判定机制第48-71页
 4.1 DSMC串行程序仿真计算模型第48-50页
 4.2 DSMC并行数据的划分第50-52页
 4.3 迁移相关的概念第52-56页
  4.3.1 DSMC并行计算基本概念第52-54页
  4.3.2 迁移相关概念第54-56页
 4.4 DSMC并行仿真程序计算模型第56-57页
 4.5 DSMC程序迁移相关分析算法第57-60页
 4.6 基于迁移相关的运行时通信判定机制第60-70页
  4.6.1 基于迁移相关的DSMC并行程序通信判定第60页
  4.6.2 基于迁移相关的通信信息组织第60-64页
  4.6.3 基于迁移相关的同步通信实现第64-67页
  4.6.4 基于迁移相关的同步通信优化第67-70页
 4.7 本章小结第70-71页
第五章 基于数据迁移的动态负载平衡技术第71-86页
 5.1 引言第71-72页
 5.2 两种并行计算模式的负载平衡方法第72-73页
 5.3 负载调整算法分类及其研究现状第73-74页
 5.4 负载调整技术的主要研究内容第74-79页
  5.4.1 动态负载调整算法分类第74页
  5.4.2 负载调整策略第74-78页
   5.4.2.1 信息策略第75-76页
   5.4.2.2 位置策略第76-78页
   5.4.2.3 选择策略第78页
  5.4.3 负载调整步骤第78-79页
 5.5 基于数据迁移的动态负载调整技术第79-84页
  5.5.1 DSMC并行程序负载特点第79页
  5.5.2 DSMC并行程序基于数据迁移的负载调整策略第79-84页
 5.6 本章小结第84-86页
第六章 稀薄气体DSMC程序交互式并行化工具软件第86-102页
 6.1 PARACTIVE的特点及结构第86-88页
 6.2 DSMC交互式并行化中的交互技术第88-89页
 6.3 分布数组描述协议DADP第89-93页
 6.4 DSMC程序交互式并行化工具软件的体系结构和计算流程第93-96页
 6.5 DSMC交互式并行化系统性能预测模型第96-101页
 6.6 本章小结第101-102页
第七章 稀薄气体DSMC程序交互式并行化工具性能测试第102-108页
 7.1 并行计算环境第102-103页
 7.2 算例说明第103页
 7.3 并行测试结果及分析第103-107页
  7.3.1 生成的并行程序计算结果正确性测试第103页
  7.3.2 不同规模算例在不同规模集群系统上的并行效率第103-106页
  7.3.3 基于数据迁移的动态负载调整技术第106页
  7.3.4 通信速度提高对并行效率的影响第106-107页
 7.4 本章小结第107-108页
第八章 结束语第108-111页
参考文献第111-119页
致谢第119-121页
附录 作者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及所获奖励第121页

论文共12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巴赫金文体理论研究
下一篇:1.低氧诱导因子1与PC12细胞缺氧复氧损伤关系的研究 2.中国福建尖吻蝮蛇蛇毒类凝酶止血作用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