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引言 | 第9-14页 |
第一章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一般理论 | 第14-37页 |
一、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的历史沿革 | 第14-27页 |
(一) 资产风险管理理论 | 第14-18页 |
1. 真实票据论 | 第14-15页 |
2. 可转换能力理论 | 第15-16页 |
3. 预期收入理论 | 第16-17页 |
4. 超货币供给理论 | 第17-18页 |
5. 资产结构理论 | 第18页 |
(二) 负债风险管理理论 | 第18-20页 |
1. 购买理论 | 第19-20页 |
2. 销售理论 | 第20页 |
(三) 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 | 第20-21页 |
(四)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新近发展 | 第21-27页 |
1. 资产负债表外管理理论 | 第21-22页 |
2. 金融工程学 | 第22-23页 |
3. 巴塞尔体系 | 第23-27页 |
(1) 跨国银行机构的合作监管原则 | 第23-24页 |
(2) 国际银行的资本充足管制原则 | 第24-25页 |
(3) 银行业务的风险管理原则 | 第25-26页 |
(4) 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 | 第26-27页 |
二、 中国农业银行的风险透视 | 第27-34页 |
(一) 不良贷款静态分析:一逾两呆比例过高 | 第27-28页 |
(二) 不良贷款动态分析:增量风险更大于存量风险 | 第28-29页 |
(三) 资产盈利性差 | 第29页 |
(四) 资产流动性差 | 第29-30页 |
(五) 资本充足率过低 | 第30页 |
(六) 表外业务风险突出 | 第30-31页 |
(七) 投资性资产风险不容忽视 | 第31页 |
(八) 经营集约水平低 | 第31-32页 |
(九) 资产结构单一 | 第32页 |
(十) 存款增幅减缓,市场份额下降 | 第32-33页 |
(十一) 经营管理层次太多,传导机制失灵 | 第33页 |
(十二) 人员素质难以适应市场竞争 | 第33-34页 |
(十三) 制度风险 | 第34页 |
三、 中国农业银行面临风险类型的划分 | 第34-37页 |
(一) 按银行经营外部环境因素划分的风险 | 第34-35页 |
(二) 按银行经营内部因素划分的风险 | 第35-36页 |
(三) 按银行业务范围划分的风险 | 第36-37页 |
第二章 中国农业银行风险分析 | 第37-50页 |
一、 风险成因 | 第37-47页 |
(一) 转轨中的体制影响 | 第37-39页 |
1. 粗放型经济增长战略的影响 | 第37页 |
2. 财政银行关系扭曲的影响 | 第37-38页 |
3. 市场融资机制发展迟缓与不规范,扩张了银行信用风险 | 第38-39页 |
4.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规范,形成银行信贷资金的流失 | 第39页 |
(二) 企业行为与银行风险 | 第39-41页 |
1. 企业制度不健全是银行风险的直接根源 | 第39-40页 |
2. 企业效益差,负债严重是银行风险的现实原因 | 第40页 |
3. 企业素质对银行风险的影响 | 第40-41页 |
4. 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造成银行风险的又一重要原因 | 第41页 |
(三) 农业银行自身 | 第41-43页 |
1. 银行产权制度不规范,权责利界定不清,缺乏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机制 | 第42页 |
2. 银行经营管理机制不健全,效率低下,资产质量不高,风险度较大 | 第42-43页 |
3. 分支机构配置,即逃避不了行政干预,又使利益约束软化 | 第43页 |
(四) 政府行为与农行风险 | 第43-45页 |
1. 中央政府对商业银行信贷的影响 | 第44-45页 |
2. 地方政府对商业银行信用活动的干预 | 第45页 |
(五) 中央银行制度 | 第45-46页 |
(六) 社会环境 | 第46-47页 |
1. 法律法规不健全 | 第46页 |
2. 执法环境不好 | 第46-47页 |
3. 信用观念淡漠甚至是赖帐不还 | 第47页 |
4. 过分夸大银行的作用 | 第47页 |
二、 农业银行风险特征描述 | 第47-50页 |
(一) 存量风险积聚和增量风险扩张性 | 第47-48页 |
(二) 形成的多因性和承担的集中性 | 第48页 |
(三) 形成的隐蔽性 | 第48页 |
(四) 主体的缺位性 | 第48-49页 |
(五) 根源的体制性 | 第49-50页 |
第三章 防范和化解农业银行风险的对策建议 | 第50-67页 |
一、 寻找农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造的切入点—国家控股 | 第50-51页 |
二、 不良资产的化解和重组 | 第51-55页 |
(一) 正视难点 | 第51-52页 |
(二) 选择适合国情的处理模式 | 第52-53页 |
(三) 政府资源和非政府资源的配套运作 | 第53页 |
(四) 立法支持和制度创新 | 第53-54页 |
(五) 坚持金融创新 | 第54页 |
(六) 标本兼治,治本为主 | 第54-55页 |
三、 加快发展与防范风险并重 | 第55-58页 |
(一) 扩大存款的市场份额 | 第55-56页 |
(二) 合理安排信贷投放 | 第56页 |
(三) 调整和优化客户结构 | 第56-57页 |
(四) 突出业务发展重点区位 | 第57-58页 |
(五) 积极开拓中间业务 | 第58页 |
四、 重新构造转轨时期的银企关系 | 第58-60页 |
五、 强化金融法治 | 第60-62页 |
(一) 依法经营,从严治行 | 第60-61页 |
(二) 强化金融执法,健全金融信用制度 | 第61页 |
(三) 预防泡沫企业滋生 | 第61-62页 |
(四) 惩治从业人员腐败 | 第62页 |
六、 提高农行的组织效率 | 第62-64页 |
七、 提高资本充足率 | 第64-67页 |
(一) 财政注资 | 第64页 |
(二) 通过银行内部积累增加资本金 | 第64-65页 |
(三) 通过银行外部筹集增加资本金 | 第65-67页 |
注释、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英文摘要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