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3页 |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研究背景 | 第8-14页 |
·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兴起 | 第8-10页 |
·新农村建设的含义、客观要求 | 第8页 |
·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概况 | 第8页 |
·研究现状分析 | 第8-10页 |
·韩国的新乡村运动的经验 | 第10-14页 |
·韩国的新乡村运动的主要做法 | 第10-11页 |
·韩国新乡村运动给赣州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 第11-14页 |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 第14页 |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2. 赣州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条件 | 第14-16页 |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 第14-15页 |
·建设新农村的客观要求 | 第15-16页 |
·开展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条件 | 第16页 |
3. 赣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内容的探讨 | 第16-23页 |
·总体要求、目标和基本原则现实性探讨 | 第16-19页 |
·总体要求 | 第17页 |
·总体目标 | 第17页 |
·具体目标 | 第17-18页 |
·基本原则 | 第18-19页 |
·新农村建设主要工作内容的探讨 | 第19-23页 |
·发展新产业 | 第19-20页 |
·建设新村镇 | 第20页 |
·培育新农民 | 第20-21页 |
·组建新经济组织 | 第21页 |
·塑造新风貌 | 第21-22页 |
·创建好班子 | 第22-23页 |
4. 赣州市新农村建设实践形成的主要工作方法的探讨 | 第23-32页 |
·工作平台发挥了优势作用 | 第23-24页 |
·工作切入点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 第24-26页 |
·实施规划先行 | 第24-25页 |
·开展“三清三改” | 第25页 |
·因地制宜推进村庄整治改造 | 第25-26页 |
·突出了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工作重点 | 第26-28页 |
·“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达到了整合资源、集中力量的作用 | 第28-31页 |
·政府主导 | 第28-29页 |
·农民主体 | 第29-30页 |
·干部服务 | 第30页 |
·社会参与 | 第30-31页 |
·注重了长效管理机制建设 | 第31-32页 |
5. 问题与思考 | 第32-38页 |
·存在问题 | 第32-33页 |
·新农村建设发展不平衡 | 第32页 |
·存在以偏概全的现象 | 第32页 |
·工作机制不够完善 | 第32-33页 |
·投入不足对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的制约 | 第33页 |
·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 | 第33页 |
·农村经济发展较慢 | 第33页 |
·干部认识水平和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 第33页 |
·几点思考 | 第33-38页 |
·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 第33-34页 |
·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 | 第34-36页 |
·防止几种倾向 | 第36-38页 |
6. 推进赣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对策 | 第38-42页 |
·建立政策支撑和法律保障体系 | 第38-40页 |
·建立新农村建设工作机构体系 | 第38页 |
·建立新农村建设的法律保障体系 | 第38-39页 |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 | 第39页 |
·把新农村建设的成效作为检验政府职能转变的试金石 | 第39-40页 |
·积极引导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的发展 | 第40-42页 |
·赣州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的产生原因和运作效果 | 第40页 |
·赣州新农村建设理事会产生的合理性 | 第40-41页 |
·积极引导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的发展 | 第41-42页 |
结束语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