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2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1页 | 
|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 ·实践意义 | 第12页 | 
| ·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 ·生态足迹理论研究综述 | 第15-22页 | 
| ·生态足迹基本内涵 | 第16页 | 
| ·生态足迹理论的相关概念 | 第16-18页 | 
| ·生态足迹研究进展 | 第18-22页 | 
| 第2章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2-26页 | 
|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 ·研究方法 | 第22-25页 | 
| ·生态足迹模型 | 第22-23页 | 
| ·生态压力指数模型 | 第23页 | 
| ·生态占用指数模型 | 第23页 | 
| ·生态经济协调指数模型 | 第23-24页 | 
| ·可持续发展指数模型 | 第24页 | 
| ·可持续发展评价等级划分标准 | 第24-25页 | 
|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 第3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6-35页 | 
| ·自然条件 | 第26-28页 | 
| ·地理位置 | 第26页 | 
| ·行政区划 | 第26-27页 | 
| ·地形地貌 | 第27页 | 
| ·气候 | 第27页 | 
| ·水文 | 第27-28页 | 
| ·土壤 | 第28页 | 
| ·植被 | 第28页 | 
| ·资源条件 | 第28-31页 | 
| ·土地资源 | 第29页 | 
| ·草场资源 | 第29页 | 
| ·森林资源 | 第29-30页 | 
| ·水资源 | 第30页 | 
| ·矿产资源 | 第30页 | 
| ·农业资源 | 第30-31页 | 
| ·旅游资源 | 第31页 |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31-35页 | 
| ·人口数量变化 | 第31-32页 | 
| ·国内生产总值 | 第32页 | 
| ·居民生活 | 第32页 | 
| ·农、林、牧业 | 第32-33页 | 
| ·工业和建筑业 | 第33页 | 
| ·第三产业 | 第33-34页 | 
| ·固定资产投资 | 第34页 | 
| ·国内外贸易 | 第34页 | 
| ·环境保护 | 第34-35页 | 
| 第4章 内蒙古1997—2006年可持续发展的动态研究 | 第35-56页 | 
| ·内蒙古生态足迹的动态分析 | 第35-45页 | 
| ·数据的获取与处理方法 | 第35-36页 | 
|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36-45页 | 
| ·万元GDP生态足迹与资源的利用效益 | 第45页 | 
| ·内蒙古可持续发展的动态研究 | 第45-55页 | 
|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的计算 | 第45-46页 | 
| ·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 第46-55页 | 
| ·小结 | 第55-56页 | 
| 第5章 内蒙古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差异分析 | 第56-72页 | 
| ·内蒙古生态足迹的空间差异分析 | 第56-60页 | 
| ·各盟市生态足迹对比分析 | 第56-57页 | 
| ·各盟市生态承载力对比分析 | 第57-58页 | 
| ·各盟市生态赤字演变特征对比分析 | 第58-59页 | 
| ·各盟市万元GDP生态足迹对比分析 | 第59-60页 | 
| ·内蒙古可持续发展状况的空间差异分析 | 第60-70页 | 
| ·各盟市生态安全对比分析 | 第60-63页 | 
| ·各盟市经济发展程度对比分析 | 第63-65页 | 
| ·各盟市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性对比分析 | 第65-67页 | 
| ·各盟市可持续发展状况对比分析 | 第67-70页 | 
| ·小结 | 第70-72页 | 
| 第6章 内蒙古可持续发展对策 | 第72-76页 | 
| ·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编制科学的国民经济发展规划 | 第72页 | 
| ·实现战略性的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 第72-73页 | 
|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 第73-74页 | 
| ·加强生态和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 第74页 | 
| ·依靠法律手段,加强环境保护,培养环保意识 | 第74-76页 | 
| 第7章 结语 | 第76-80页 | 
| ·结论 | 第76-78页 | 
| ·创新之处 | 第78-79页 | 
| ·不足之处 | 第79-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5页 | 
| 附表 | 第85-93页 | 
| 致谢 | 第93-9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