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荞麦不同部位活性成分及体外抗氧化性能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5页 |
| 1 金荞麦概况 | 第11-18页 |
| ·金荞麦的主要化学成分 | 第11-12页 |
| ·金荞麦的营养价值 | 第12-13页 |
| ·金荞麦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 第13-18页 |
| 2 金荞麦的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 ·提取 | 第18页 |
| ·分离纯化 | 第18-19页 |
| ·分析 | 第19-20页 |
| ·组织培养和栽种技术 | 第20页 |
| 3 抗氧化性能测定方法 | 第20-23页 |
| ·多酚含量的测定 | 第20-21页 |
| ·黄酮含量的测定 | 第21-22页 |
| ·还原力的测定 | 第22页 |
| ·清除羟自由基能力的测定 | 第22-23页 |
| ·清除超氧阴离子能力的测定 | 第23页 |
| 4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23-25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3-24页 |
|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 第二章 金荞麦中多酚含量的研究 | 第25-31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5-27页 |
| ·材料与仪器 | 第25-26页 |
| ·方法 | 第26-27页 |
| 2 结果与讨论 | 第27-30页 |
| ·没食子酸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7页 |
| ·精密度 | 第27页 |
| ·稳定性 | 第27-28页 |
| ·金荞麦根、茎、叶部提取物中多酚含量的测定 | 第28-30页 |
| 3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第三章 金荞麦中黄酮含量的研究 | 第31-37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2页 |
| ·材料与仪器 | 第31-32页 |
| ·方法 | 第32页 |
| 2 结果与讨论 | 第32-35页 |
| ·槲皮素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2-33页 |
| ·精密度 | 第33页 |
| ·稳定性 | 第33-34页 |
| ·金荞麦根、茎、叶部提取物中黄酮含量的测定 | 第34-35页 |
| 3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 第四章 金荞麦还原力的研究 | 第37-42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7-38页 |
| ·材料与仪器 | 第37页 |
| ·方法 | 第37-38页 |
| 2 结果与讨论 | 第38-41页 |
| ·维生素C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8页 |
| ·精密度 | 第38-39页 |
| ·稳定性 | 第39页 |
| ·金荞麦根、茎、叶部提取物还原力的测定 | 第39-41页 |
| ·还原力大小的表示方法 | 第41页 |
| 3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第五章 金荞麦对羟自由基清除能力的研究 | 第42-51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4页 |
| ·材料与仪器 | 第43页 |
| ·方法 | 第43-44页 |
| 2 结果与讨论 | 第44-50页 |
| ·单因素实验条件的影响 | 第44-47页 |
| ·金荞麦根、茎、叶部提取物清除羟自由基能力 | 第47-50页 |
| 3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 第六章 金荞麦对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的研究 | 第51-56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1-52页 |
| ·材料与仪器 | 第51-52页 |
| ·方法 | 第52页 |
| 2 结果与讨论 | 第52-55页 |
| 3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5页 |
| 致谢 | 第65-66页 |
| 作者简历 | 第66-67页 |
| 附图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