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制药化学工业论文--抗菌素制造论文

黄绿青霉素人工抗原的制备及酶联免疫吸附法的建立

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英文缩写词表第11-12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29页
 引言第12-13页
 1 黄绿青霉素的研究概况第13-23页
   ·黄绿青霉菌的生长及其毒素的产生第13-15页
   ·CIT的理化性质第15-16页
   ·CIT的毒理作用与代谢第16-18页
   ·CIT的提取方法及检测技术第18-23页
     ·CIT的提取及纯化第18页
     ·CIT的检测方法第18-23页
       ·薄层色谱法第19-21页
       ·高效液相色谱法第21-22页
       ·气相色谱法第22页
       ·酶联免疫吸附法第22-23页
 2 抗体技术在检测体系中的应用第23-26页
   ·多克隆抗体第23-24页
   ·单克隆抗体第24-26页
   ·基因工程抗体第26页
 3 预防毒素污染及中毒的可行性控制措施第26-27页
 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27-29页
第二章 黄绿青霉素人工免疫抗原的制备与鉴定第29-40页
 引言第29页
 1 材料第29-30页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29页
   ·实验仪器设备第29-30页
   ·主要缓冲溶液的配置(见附录)第30页
 2 实验方法第30-34页
   ·过碘酸盐氧化法制备人工抗原第30-31页
   ·偶联产物的透析第31-32页
   ·人工免疫抗原的鉴定第32-34页
     ·BCA 法蛋白浓度的测定第32页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鉴定人工免疫抗原第32-33页
     ·紫外光谱扫描仪检测偶联产物第33-34页
     ·红外光谱扫描仪检测偶联产物第34页
 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34-39页
   ·人工免疫抗原浓度的测定第34-35页
   ·人工免疫抗原的扫描检测第35-39页
     ·人工免疫抗原紫外光谱扫描检测第35-36页
     ·人工免疫抗原红外光谱扫描检测第36-38页
     ·人工免疫抗原SDS-PAGE检测第38-39页
 4 讨论第39-40页
第三章 抗CIT抗体的制备及ELISA免疫学方法的建立第40-54页
 引言第40页
 1 材料第40-41页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40-41页
   ·实验仪器设备第41页
   ·主要缓冲溶液的配置(见附录)第41页
 2 实验方法第41-46页
   ·BALB/c 小鼠的处理及免疫途径第41页
   ·抗血清效价的测定第41-44页
     ·最佳酶标二抗浓度的分析第42页
     ·最佳包被抗原CIT-KLH浓度的测定(方阵法)第42-43页
     ·甲醇对ELISA的影响第43页
     ·小鼠血清效价的测定第43-44页
   ·抗CIT血清灵敏度的测定第44-45页
   ·抗CIT交叉反应率的测定第45-46页
 3 结果与分析第46-52页
   ·间接非竞争 ELISA 确定最佳羊抗鼠-HRP 酶标二抗第46-47页
   ·最佳包被抗原和抗血清工作浓度的选择第47页
   ·甲醇浓度对 ELISA 的影响第47-48页
   ·血清效价的测定第48-50页
   ·抗 CIT血清灵敏度分析第50页
   ·抗 CIT血清特异性分析第50-52页
 4 讨论第52-54页
   ·免疫动物的选择第52页
   ·BALB/c 小鼠的免疫第52页
   ·人工完全抗原的制备第52-54页
第四章 CIT的加标回收及抗体在实际体系中的应用第54-61页
 引言第54页
 1 材料第54-55页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54页
   ·实验仪器设备第54-55页
   ·主要缓冲溶液的配置(见附录)第55页
 2 实验方法第55-57页
   ·ELISA 标准曲线的建立第55-56页
   ·加标回收率和变异系数的测定第56-57页
     ·CIT标准品的添加第56页
     ·CIT的提取第56页
     ·CIT的 HPLC 检测第56-57页
     ·回收率和变异系数的测定第57页
 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57-60页
   ·ELISA 标准曲线的建立第57-58页
   ·样品中 CIT的提取及检测第58-59页
   ·添加 CIT回收率及变异系数的测定第59-60页
 4 讨论第60-61页
第五章 结论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9页
致谢第69-70页
附录第70-74页
 附录 1 试剂配制第70-72页
 附录 2 图表第72-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红麻杆基活性炭的制备、表面织构及其性能研究
下一篇:西番莲果皮色素提取分离及其结构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