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刑法论文--分则论文--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论文

骗取贷款、票据承兑、金融票证罪研究

摘要第1-5页
英文摘要第5-10页
引言第10-11页
第一章 骗取贷款、票据承兑、金融票证罪概述第11-18页
 一、立法考察第11-14页
  (一) 相关管理制度第11-13页
  (二) 立法理由及背景资料第13-14页
 二、罪名问题第14-18页
  (一) 有关本罪罪名的表述观点第14-16页
  (二) 本罪罪名的确定第16-17页
  (三) 本罪罪名的类型第17-18页
第二章 骗取贷款、票据承兑、金融票证罪的构成要件第18-32页
 一、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第18-22页
 二、犯罪客观方面第22-30页
  (一) 犯罪行为第22-25页
  (二) “重大损失”问题第25-30页
 三、犯罪主体第30-31页
 四、犯罪主观方面第31-32页
第三章 骗取贷款、票据承兑、金融票证罪的司法认定第32-42页
 一、罪与非罪的界限第32页
 二、与相关犯罪的区别第32-34页
  (一) 与贷款诈骗罪、高利转贷罪的区别第32-33页
  (二) 与票据诈骗罪、信用证诈骗罪的区别第33-34页
 三、共同犯罪问题第34-36页
  (一) 申请人与担保人串通骗取贷款、票据承兑、金融票证问题第34页
  (二) 内、外勾结骗取贷款、票据承兑、金融票证问题第34-36页
 四、犯罪形态问题第36-39页
  (一) 本罪的完成形态第36-37页
  (二) 本罪的未完成形态第37-39页
 五、骗取后使用行为的认定第39-42页
  (一) 骗取贷款后“使用”行为定性第39-40页
  (二) “使用”骗取的承兑票据行为定性第40-41页
  (三) “使用”骗取的信用证行为定性第41页
  (四) “使用”骗取的保函行为定性第41-42页
第四章 本罪的立法反思及建议第42-48页
 一、外国相关立法第42-43页
 二、本罪的立法反思及建议第43-48页
  (一) 立法反思第43-44页
  (二) 完善建议第44-48页
参考文献第48-50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50-51页
后记第51-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我国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的划分
下一篇: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基本问题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