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1章 人工智能的历史与现状 | 第11-20页 |
·人工智能(AI)的定义 | 第11-15页 |
·弱人工智能 | 第12-13页 |
·强人工智能 | 第13-15页 |
·人工智能的历史和现状 | 第15-20页 |
第2章 当前人工智能的发展困境 | 第20-32页 |
·人工智能是否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思考与理解 | 第20-23页 |
·人工智能的极限 | 第23-32页 |
·系统化极限 | 第24-25页 |
·形式化极限 | 第25-30页 |
·信息符号模式极限 | 第30-32页 |
第3章 人工智能蕴含的哲学问题 | 第32-46页 |
·人工智能的思维基础和科学机制 | 第32-35页 |
·哲学是否就是科学 | 第32-34页 |
·人工智能是哲学思维和科学机制的共同产物 | 第34-35页 |
·人工智能与哲学的相互作用 | 第35-44页 |
·哲学思维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认识前提 | 第35-42页 |
·人工智能的产生促进了哲学思维的发展 | 第42-44页 |
·人工智能的社会功能与社会后果 | 第44-46页 |
第4章 人工智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丰富和发展 | 第46-58页 |
·自然界必然产生思维的智性人 | 第46-48页 |
·人的本质力量存在的形式 | 第48-54页 |
·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人工智能产生和发展的可能性 | 第49页 |
·人的本质力量非对象化—人工智能产生和发展的必然性 | 第49-51页 |
·人的本质力量自我对象化—人工智能产生和发展的现实性 | 第51-54页 |
·人工智能是人的本质力量延伸的最高体现 | 第54-58页 |
·劳动工具使智人和动物真正区别开来 | 第54-55页 |
·人工智能成为人的本质力量延展的最高境界 | 第55-58页 |
第5章 人类意识与人工智能意识的未来 | 第58-67页 |
·人类意识的无限发展 | 第58-59页 |
·人工智能意识的可能性展望 | 第59-62页 |
·人工智能等价于或超越于人类智能的问题 | 第62-67页 |
·黑箱、灰箱、白箱:人类智能的祛魅化进程 | 第63-64页 |
·将信息符号模式彻底转化为联结模式 | 第64-67页 |
结束语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