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1 绪论 | 第7-13页 |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7-8页 |
·研究内容 | 第8-9页 |
·研究创新点 | 第9-10页 |
·研究中相关概念界定 | 第10-13页 |
·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TSFDI) | 第10页 |
·技术逆向溢出 | 第10-13页 |
2 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研究综述 | 第13-21页 |
·与技术相关的FDI动因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以发达国家为主体的跨国公司R&D海外投资动因 | 第13-15页 |
·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技术获取型FDI动因综述 | 第15-17页 |
·技术逆向溢出效应 | 第17页 |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7-18页 |
·FDI区位选择理论 | 第18-21页 |
3 中国技术获取型FDI历史及现状 | 第21-35页 |
·中国技术获取型FDI发展历程 | 第21-24页 |
·我国 FDI的阶段性发展 | 第21-23页 |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 第23页 |
·技术获取型FDI发展历程 | 第23-24页 |
·中国技术获取型 FDI现状 | 第24-35页 |
·产业分布 | 第24-25页 |
·区位分布 | 第25-26页 |
·FDI行为分析 | 第26-28页 |
·中国技术水平在国际上的地位 | 第28-35页 |
4 技术获取型FDI的实证分析 | 第35-59页 |
·技术获取型FDI有效性检验 | 第35-41页 |
·模型描述 | 第35页 |
·变量选取 | 第35-37页 |
·回归分析 | 第37-40页 |
·结论 | 第40-41页 |
·技术获取型FDI的行为选择 | 第41-46页 |
·自主研发与技术获取的选择 | 第41-42页 |
·基于技术资源获取的企业国际化阶段假设 | 第42-43页 |
·技术获取途径的双向选择 | 第43-46页 |
·技术获取型FDI的模式选择 | 第46-50页 |
·独资与合资的选择 | 第46-47页 |
·新建投资与跨国并购的选择 | 第47-49页 |
·各模式投资收益比较分析 | 第49-50页 |
·我国技术获取型FDI区位选择指标体系 | 第50-59页 |
·指标选取 | 第51-54页 |
·数据处理 | 第54-55页 |
·结果分析 | 第55-59页 |
5 推进我国技术获取型FDI的建议 | 第59-63页 |
·加强企业自身建设,提高战略决策能力与技术消化能力 | 第59-60页 |
·选择合适区位获取有效技术资源 | 第59页 |
·国内外产业的有效结合 | 第59-60页 |
·切入国外产业集群 | 第60页 |
·提高自身技术消化能力 | 第60页 |
·完善政府服务体系,提高企业对外投资积极性 | 第60-63页 |
·扩大金融财税政策支持 | 第60-61页 |
·建立对外投资保险制度 | 第61-62页 |
·完善企业对外投资信息咨询服务 | 第62-63页 |
结束语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附录1 我国技术水平指数计算 | 第69-70页 |
附录2 技术水平相关因素回归分析 | 第70-72页 |
附录3 我国技术获取型FDI区位选择指标体系 | 第72-79页 |
致谢 | 第79-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