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1 绪论 | 第7-16页 |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7-8页 |
·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现状 | 第8-14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4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14-15页 |
·可能的创新之处及不足之处 | 第15-16页 |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5页 |
·不足之处 | 第15-16页 |
2 土地可持续利用相关理论基础 | 第16-28页 |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概念、实质和原则 | 第16-17页 |
·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概念 | 第16页 |
·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实质 | 第16-17页 |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原则 | 第17页 |
·土地集约利用与可持续利用 | 第17-18页 |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和内涵 | 第17-18页 |
·土地集约利用与可持续利用的关系 | 第18页 |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 第18-23页 |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19页 |
·评价指标类型 | 第19-20页 |
·“生态—经济—社会”指标体系 | 第20页 |
·评价指标确权方法 | 第20-23页 |
·土地资源利用动态变化分析方法 | 第23-26页 |
·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分析 | 第23-24页 |
·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分析 | 第24-25页 |
·景观结构动态变化 | 第25-26页 |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 | 第26-28页 |
3 长三角地区土地可持续利用实证分析 | 第28-48页 |
·长三角地区土地利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8-31页 |
·土地利用现状 | 第28-30页 |
·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30-31页 |
·长三角地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 第31-36页 |
·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分析 | 第31-34页 |
·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分析 | 第34-35页 |
·土地利用景观结构动态变化分析 | 第35-36页 |
·小结 | 第36页 |
·长三角地区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综合分析 | 第36-43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6-37页 |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第37-39页 |
·指标数据的标准化 | 第39-41页 |
·土地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 | 第41-43页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43-46页 |
·指标权重单排序结果分析 | 第43-44页 |
·总体分析 | 第44页 |
·各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障碍诊断 | 第44-46页 |
·小结 | 第46-48页 |
4 长三角地区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水平较低成因分析 | 第48-62页 |
·工业化、城市化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第48-54页 |
·长三角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 | 第48-50页 |
·长三角地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下的土地利用分析 | 第50-54页 |
·上地产权结构特征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第54-56页 |
·我国目前土地产权结构存在的问题 | 第54-55页 |
·现行的土地产权结构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影响 | 第55页 |
·经验事实 | 第55-56页 |
·地方政府竞争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第56-61页 |
·理论分析 | 第56-59页 |
·实证分析 | 第59-61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5 促进长三角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 | 第62-66页 |
·基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角度的对策建议 | 第62-63页 |
·发展循环型工业模式 | 第62-63页 |
·走外延扩城与内涵扩城相结合的城市化模式 | 第63页 |
·基于土地产权结构不完善角度的对策建议 | 第63-64页 |
·基于地区竞争角度的对策建议 | 第64-66页 |
·提高土地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 | 第64页 |
·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 | 第64-66页 |
6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主要结论 | 第66页 |
·展望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附录:专家调查表 | 第72-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