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8页 |
中文摘要 | 第8-12页 |
ABSTRACT | 第12-2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20-38页 |
·水稻需水特点及对生态环境的要求 | 第21-22页 |
·覆膜旱作对稻田生态环境的影响 | 第22-26页 |
·覆膜旱作对稻田相对湿度和气温的影响 | 第22-23页 |
·覆膜旱作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 第23页 |
·覆膜旱作对稻田土壤水分的影响 | 第23-25页 |
·覆膜旱作对稻田温室气体的影响 | 第25页 |
·覆膜旱作对稻田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 第25页 |
·覆膜旱作对水稻病、虫、草害的影响 | 第25-26页 |
·覆膜旱作对稻田土壤肥力的影响 | 第26-27页 |
·覆膜旱作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 第27-28页 |
·覆膜旱作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及营养特性的影响 | 第28-32页 |
·覆膜旱作对水稻地上部分及根系生长的影响 | 第28-29页 |
·覆膜旱作对水稻灌浆特性的影响 | 第29-30页 |
·覆膜旱作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 第30-31页 |
·覆膜旱作对水稻营养特性的影响 | 第31-32页 |
·覆膜旱作对水稻水分利用的影响 | 第32-33页 |
·覆盖旱作对水稻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33-35页 |
·覆膜旱作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 第35-36页 |
·存在问题 | 第36-38页 |
2 连续覆膜旱作对稻田土壤肥力的影响 | 第38-54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8-40页 |
·试验地点和供试土壤 | 第38-39页 |
·试验设计 | 第39-40页 |
·测定项目 | 第40页 |
·统计分析 | 第4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0-51页 |
·覆膜旱作对稻田土壤团粒结构的影响 | 第40-41页 |
·覆膜旱作对稻田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 第41-48页 |
·土壤pH值 | 第41页 |
·土壤有机质 | 第41-43页 |
·土壤有机质年际变化 | 第41-42页 |
·土壤有机质生育期变化 | 第42-43页 |
·土壤碱解氮 | 第43-44页 |
·土壤有效磷 | 第44-46页 |
·土壤速效钾 | 第46-47页 |
·土壤有效硅 | 第47-48页 |
·施氮量和秸秆还田对成熟期覆膜旱作稻田土壤肥力的影响 | 第48-51页 |
·有机质和碱解氮 | 第48-49页 |
·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 | 第49-51页 |
·土壤有效硅 | 第51页 |
·讨论与结论 | 第51-54页 |
3 覆膜旱作对稻田土壤Fe、Mn、Cu、Zn的影响 | 第54-64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54-55页 |
·试验设计 | 第54-55页 |
·取样及样品处理 | 第55页 |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55页 |
·统计分析 | 第5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5-60页 |
·覆膜旱作对稻田土壤全量Fe、Mn、Cu、Zn的影响 | 第55-57页 |
·土壤全Fe含量 | 第55-56页 |
·土壤全Mn含量 | 第56页 |
·土壤全Cu含量 | 第56-57页 |
·土壤全Zn含量 | 第57页 |
·覆膜旱作对稻田土壤有效Fe、Mn、Cu、Zn的影响 | 第57-60页 |
·土壤有效Fe含量 | 第58页 |
·土壤有效Mn含量 | 第58-59页 |
·土壤有效Cu含量 | 第59页 |
·土壤有效Zn含量 | 第59-60页 |
·讨论与结论 | 第60-64页 |
4 覆膜旱作对稻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第64-7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4-65页 |
·试验设计 | 第64页 |
·土样采集 | 第64页 |
·酶活性的测定 | 第64页 |
·统计分析 | 第64-6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5-69页 |
·覆膜旱作对土壤酶活性影响 | 第65-68页 |
·过氧化氢酶活性 | 第65页 |
·脲酶活性 | 第65-66页 |
·蔗糖酶活性 | 第66-67页 |
·碱性磷酸酶活性 | 第67-68页 |
·不同施氮量和秸秆还田对覆膜旱作稻田土壤酶活性影响 | 第68-69页 |
·过氧化氢酶活性 | 第68页 |
·脲酶活性 | 第68-69页 |
·蔗糖酶活性 | 第69页 |
·碱性磷酸酶活性 | 第69页 |
·讨论和结论 | 第69-72页 |
5 覆膜旱作对稻田土壤微生物量C、N、P的影响 | 第72-82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72-73页 |
·试验设计 | 第72页 |
·取样 | 第72-73页 |
·测定方法 | 第73页 |
·统计分析 | 第7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3-78页 |
·覆膜旱作对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 | 第73-76页 |
·土壤微生物量碳 | 第73-74页 |
·土壤微生物量氮 | 第74-75页 |
·土壤微生物量磷 | 第75-76页 |
·不同施氮量和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 | 第76-78页 |
·讨论和结论 | 第78-82页 |
6 覆膜旱作对稻田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 第82-96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83-86页 |
·试验设计 | 第83页 |
·土样采集 | 第83页 |
·测定内容和方法 | 第83-85页 |
·CLPP分析 | 第83页 |
·PCR-DGGE分析 | 第83-85页 |
·DNA提取 | 第83-84页 |
·PCR扩增 | 第84-85页 |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 | 第85页 |
·染色及成像 | 第85页 |
·数据分析 | 第85-8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6-92页 |
·覆膜旱作、水作、裸地旱作对土壤细菌群落生理剖面(CLPP)的影响 | 第86-89页 |
·细菌生理代谢剖面AWCD值的变化 | 第86-87页 |
·细菌碳源利用多样性的主成分分析 | 第87-88页 |
·细菌群落多样性指数的变化 | 第88-89页 |
·不同处理下土壤细菌DGGE指纹图谱分析 | 第89-92页 |
·土壤总DNA提取和16S rDNA片断的扩增 | 第89-90页 |
·土壤总DNA的DGGE指纹图谱分析 | 第90-92页 |
·讨论与结论 | 第92-96页 |
7 覆膜旱作稻氮、磷、钾养分利用特性 | 第96-114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96-97页 |
·试验设计 | 第97页 |
·取样及测定 | 第97页 |
·统计分析 | 第9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97-111页 |
·连续覆膜旱作及秸秆还田水稻产量的年际变化 | 第97-98页 |
·覆膜旱作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98-100页 |
·覆膜旱作对水稻氮、磷、钾营养利用特性的影响 | 第100-104页 |
·水稻植株氮含量及氮素阶段吸收量 | 第100-101页 |
·水稻氮含量在各器官中分配比例 | 第101页 |
·水稻植株磷含量及磷素阶段吸收量 | 第101-102页 |
·水稻磷含量在各器官中分配比例 | 第102-103页 |
·水稻植株钾含量及钾素阶段吸收量 | 第103-104页 |
·水稻钾含量在各器官中分配比例 | 第104页 |
·不同施氮量及秸秆还田对覆膜旱作水稻氮、磷、钾营养特性的影响 | 第104-111页 |
·水稻植株氮含量及氮素阶段吸收量 | 第104-106页 |
·水稻植株磷含量及磷素阶段吸收量 | 第106-107页 |
·水稻植株钾含量及钾素阶段吸收量 | 第107-109页 |
·水稻产量构成因素 | 第109-110页 |
·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 | 第110-111页 |
·讨论与结论 | 第111-114页 |
8 覆膜旱作对水稻Fe、Mn、Cu、Zn含量的影响 | 第114-122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114-115页 |
·试验设计 | 第114页 |
·取样及测定 | 第114-115页 |
·统计分析 | 第11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15-120页 |
·覆膜旱作对水稻植株铁浓度和含量的影响 | 第115-116页 |
·覆膜旱作对稻植株锰浓度和含量的影响 | 第116-117页 |
·覆膜旱作对水稻植株铜浓度和含量的影响 | 第117-118页 |
·覆膜旱作对水稻植株锌浓度和含量的影响 | 第118-119页 |
·覆膜旱作对水稻植株地上部微量元素吸收总量的影响 | 第119-120页 |
·讨论与结论 | 第120-122页 |
9 结论 | 第122-126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126-128页 |
论文不足点及展望 | 第128-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44页 |
在校期间发表/整理的论文 | 第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