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目录 | 第6-11页 |
摘要 | 第11-14页 |
Abstract | 第14-18页 |
缩写词表(Abbreviations) | 第18-1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9-56页 |
·棉花组织培养 | 第19-28页 |
·植物组织培养概述 | 第19-20页 |
·棉花体细胞培养及影响因素 | 第20-28页 |
·棉花体细胞培养 | 第21-23页 |
·棉花体细胞培养的影响因素 | 第23-27页 |
·棉花体细胞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 第27-28页 |
·棉花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 | 第28-38页 |
·棉花遗传转化研究的方法 | 第28-34页 |
·根癌农杆菌介导法 | 第29-32页 |
·基因枪法 | 第32-33页 |
·农杆菌法和基因枪法相结合 | 第33页 |
·花粉管通道法 | 第33-34页 |
·其他途径 | 第34页 |
·棉花遗传转化的成就 | 第34-38页 |
·抗虫基因的分离与转基因抗虫棉的获得 | 第34-35页 |
·抗除草剂基因工程棉花 | 第35-36页 |
·抗逆及品质改良转基因棉花 | 第36-37页 |
·转基因彩色棉 | 第37-38页 |
·棉花抗黄萎病研究 | 第38-44页 |
·棉花黄萎病致病机理及其抗性遗传 | 第38-40页 |
·黄萎病致病机制 | 第38-39页 |
·棉花抗黄萎病的遗传方式 | 第39-40页 |
·棉花对黄萎病抗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第40-42页 |
·棉花对黄萎病的形态抗性 | 第40页 |
·棉花对黄萎病的生理生化抗性 | 第40-41页 |
·棉花对黄萎病的生态抗性 | 第41-42页 |
·棉花抗黄萎病育种研究进展 | 第42-43页 |
·利用抗病性种质资源的育种研究进展 | 第42-43页 |
·棉花转基因抗黄萎病的研究进展 | 第43页 |
·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 第43-44页 |
·棉花纤维发育研究进展 | 第44-54页 |
·棉花纤维细胞的分化与发育 | 第44-48页 |
·棉花纤维细胞的分化和突起 | 第44-46页 |
·棉纤维的伸长 | 第46-48页 |
·棉纤维次生壁的形成 | 第48页 |
·脱水成熟 | 第48页 |
·棉花胚珠离体培养体系的建立 | 第48-52页 |
·棉花胚珠离体培养体系的建立 | 第49页 |
·棉花胚珠离体培养在研究棉花纤维起始和发育研究中的应用 | 第49-52页 |
·棉纤维特异启动子的研究进展 | 第52-54页 |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 第54-56页 |
第二章 棉花组织培养体系的优化 | 第56-6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7-59页 |
·材料 | 第57页 |
·实验方法 | 第57-59页 |
·培养基的配制 | 第57-58页 |
·培养方法 | 第58页 |
·几种金属离子对棉花体细胞培养的影响 | 第58-59页 |
·试管苗的移栽 | 第5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9-65页 |
·基本培养基及激素对诱导愈伤组织的影响 | 第59-60页 |
·不同培养基对愈伤组织继代培养的影响 | 第60-61页 |
·激素种类及配比对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和胚状体发生的影响 | 第61-62页 |
·几种金属离子在棉花组织培养中的作用 | 第62-64页 |
·四种金属离子在棉花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中的作用 | 第62-63页 |
·愈伤组织继代和分化过程中多种金属离子的协同作用 | 第63-64页 |
·苗的直接移栽和嫁接移栽 | 第64页 |
·直接移栽 | 第64页 |
·嫁接移栽 | 第64页 |
·陆地棉体细胞胚胎发生和植株再生 | 第64-65页 |
·讨论 | 第65-68页 |
·基本培养基对愈伤诱导的影响 | 第65-66页 |
·激素对棉花体细胞培养中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66页 |
·几种金属离子对棉花体细胞培养的影响 | 第66-67页 |
·棉花再生植株移栽的关键技术 | 第67-68页 |
第三章 农杆菌介导的棉花基因转化体系的优化 | 第68-8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9-73页 |
·材料 | 第69-70页 |
·棉花农杆菌转化体系的优化 | 第70-71页 |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 第70页 |
·转化方法 | 第70-71页 |
·农杆菌介导棉花下胚轴转化的因子优化 | 第71-72页 |
·潮霉素有效浓度的筛选试验 | 第71页 |
·羧苄青霉素和头孢霉素对下胚轴诱导愈伤组织的影响 | 第71页 |
·菌种对基因转化的影响 | 第71页 |
·农杆菌菌液浓度对基因转化的影响 | 第71页 |
·浸染时间对基因转化的影响 | 第71-72页 |
·乙酰丁香酮的浓度对基因转化的影响 | 第72页 |
·共培养温度对基因转化的影响 | 第72页 |
·共培养时间对基因转化影响 | 第72页 |
·抗性愈伤组织的GUS检测 | 第72页 |
·PCR检测 | 第72-7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3-79页 |
·下胚轴和愈伤组织对潮霉素的敏感性 | 第73页 |
·羧苄青霉素和头孢霉素对出愈率的影响 | 第73-74页 |
·农杆菌菌种对基因转化的影响 | 第74-75页 |
·农杆菌菌液浓度对基因转化的影响 | 第75页 |
·农杆菌浸染下胚轴的时间对基因转化的影响 | 第75页 |
·乙酰丁香酮(AS)对转化率的影响 | 第75-76页 |
·共培养温度对基因转化的影响 | 第76页 |
·共培养时间对基因转化的影响 | 第76-78页 |
·农杆菌介导棉花下胚轴基因转化的程序 | 第78页 |
·抗性愈伤组织(转化体)的鉴定 | 第78-79页 |
·抗性愈伤组织的GUS染色 | 第78-79页 |
·抗性愈伤组织的PCR检测 | 第79页 |
·讨论 | 第79-82页 |
·基因转化中的抗生素选择 | 第79-80页 |
·农杆菌菌种和菌液浓度对基因转化的影响 | 第80页 |
·共培养对基因转化的影响 | 第80-81页 |
·乙酰丁香酮对基因转化的影响 | 第81-82页 |
第四章 转抗菌肽基因棉花的获得 | 第82-9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3-92页 |
·材料 | 第83页 |
·方法 | 第83-92页 |
·苜蓿种子总RNA的提取 | 第83-84页 |
·cDNA第一链的合成 | 第84-85页 |
·PCR扩增目的基因 | 第85页 |
·目的基因的克隆和测序 | 第85-87页 |
·目的片段与双元载体连接和转化 | 第87-88页 |
·感受态农杆菌的制备 | 第88页 |
·冻融法转化农杆菌 | 第88页 |
·棉花的遗传转化 | 第88页 |
·转化体的潮霉素抗性检测 | 第88页 |
·转基因植株的分子检测 | 第88-9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92-97页 |
·双元载体pCAMBIA1301-alfAFP的构建 | 第92-94页 |
·RNA的提取和反转录 | 第92页 |
·alfAFP基因的扩增及测序 | 第92-93页 |
·alfAFP基因与双元载体连接 | 第93-94页 |
·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 第94-95页 |
·转基因植株的潮霉素检测 | 第95页 |
·转基因植株的分子检测 | 第95-97页 |
·转基因植株的总DNA提取 | 第95-96页 |
·转基因植株的PCR检测 | 第96页 |
·转基因植株的Southern检测 | 第96页 |
·转基因植株的Northern检测 | 第96-97页 |
·讨论 | 第97-99页 |
第五章 转抗菌肽基因棉株的生物学特性与抗病性鉴定 | 第99-10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99-101页 |
·材料 | 第99页 |
·方法 | 第99-101页 |
·转基因棉株抗病性检测 | 第99-100页 |
·转基因棉株几个生理指标的测定 | 第100-101页 |
·转基因棉株农艺性状的调查 | 第10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01-106页 |
·转基因棉株的抗病性 | 第101-103页 |
·转基因棉株抗病性的离体检测 | 第101-102页 |
·转基因棉株抗病性的活体检测 | 第102-103页 |
·与抗病相关的几个生理指标的测定 | 第103-105页 |
·转基因棉株性状的调查 | 第105-106页 |
·讨论 | 第106-108页 |
第六章 以棉花胚珠为材料的纤维瞬时表达基因转化体系的建立 | 第108-12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08-112页 |
实验一 基因枪介导的棉纤维瞬时表达基因转化体系的建立 | 第108-111页 |
·实验材料 | 第108页 |
·实验方法 | 第108-111页 |
·质粒的提取 | 第108-109页 |
·棉花胚珠培养 | 第109页 |
·转化体系的建立 | 第109-110页 |
·基因枪轰击棉花胚珠过程中参数的优化 | 第110-111页 |
实验二 子房注射法介导的棉纤维瞬时基因转化体系的建立 | 第111-112页 |
·实验材料 | 第111页 |
·实验方法 | 第111-112页 |
·质粒的大量提取 | 第111页 |
·子房注射操作方法 | 第111页 |
·GUS检测 | 第111-112页 |
实验三 农杆菌介导的棉花纤维瞬时表达基因转化体系的建立 | 第112页 |
·实验材料 | 第112页 |
·实验方法 | 第112页 |
·质粒的提取及农杆菌的转化 | 第112页 |
·棉花胚珠培养 | 第112页 |
·转化体系的建立 | 第11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12-117页 |
·基因枪介导的棉花纤维瞬时表达基因转化体系的建立 | 第112-114页 |
·预培养天数对转化率的影响 | 第112页 |
·真空度对转化率的影响 | 第112-113页 |
·不同轰击距离对转化率的影响 | 第113页 |
·质粒用量对转化率的影响 | 第113-114页 |
·基因枪轰击棉纤维后的GUS表达 | 第114页 |
·子房注射法棉花纤维瞬时表达基因转化体系的建立 | 第114-115页 |
·不同DNA浓度对转化率影响 | 第114-115页 |
·子房注射外源质粒pCAMBIA1301后不同天数GUS的表达率 | 第115页 |
·纤维特异表达启动子RDL1在纤维中的表达 | 第115页 |
·农杆菌转化法棉花纤维转化体系的建立 | 第115-117页 |
·讨论 | 第117-121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1-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40页 |
作者简历 | 第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