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优秀道德在现代中学生道德教育中的应用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前言 | 第9-16页 |
一、 研究的现实依据及意义 | 第9-12页 |
(一) 研究的现实依据 | 第9-10页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10-12页 |
二、 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一) 中学生道德教育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二) 创新与不足 | 第14页 |
(三) 课题研究的方法 | 第14页 |
三、 课题涉及概念的界定 | 第14-16页 |
一、 当前中学生道德现状 | 第16-18页 |
(一) 道德价值判断与道德行为错位 | 第16页 |
(二) 行为功利化日益严重 | 第16-17页 |
(三) 道德认识缺乏深度 | 第17-18页 |
二、 中学生道德问题原因分析 | 第18-22页 |
(一) 家庭道德教育的缺位 | 第18-19页 |
(二) 学校道德教育的不完善 | 第19-20页 |
1、 道德教育形式化和边缘化 | 第19页 |
2、 道德教育的理论化 | 第19-20页 |
(三) 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 | 第20-21页 |
1、 市场经济下不良道德风气影响 | 第20页 |
2、 社会城市化的转变 | 第20-21页 |
(四) 网络的负面效应 | 第21-22页 |
三、 传统优秀道德的核心内涵及现代应用的可行性 | 第22-32页 |
(一) 传统优秀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 第22-26页 |
(二) 传统儒家的道德教育理念 | 第26-28页 |
1、 重视道德教育 | 第26页 |
2、 强调人的后天可塑性 | 第26-27页 |
3、 重视人的道德属性 | 第27-28页 |
(三) 传统儒家道德教育的方法 | 第28-30页 |
1、 个人道德修养方法 | 第28-29页 |
2、 外在道德教育方法 | 第29-30页 |
(四) 传统优秀道德的可行性 | 第30-32页 |
四、 传统优秀道德在中学生道德教育中的实现途径 | 第32-38页 |
(一) 发挥家庭道德教育的基础功能 | 第32-33页 |
1、 重视“孝”德教育 | 第32-33页 |
2、 继承传统优秀道德教育方法 | 第33页 |
(二) 重视学校在传统优秀道德教育中的主体性作用 | 第33-35页 |
1、 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 第34页 |
2、 贯彻“力行近乎仁”的实践思想 | 第34-35页 |
3、 加强教师道德素质建设 | 第35页 |
(三) 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 | 第35-37页 |
1、 确立积极向上的舆论导向 | 第36页 |
2、 加强法制建设,确立惩恶扬善的机制 | 第36-37页 |
(四) 重视自我道德素质的培养 | 第37-38页 |
五、 结束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后记 | 第4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