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鳞片微观耦合结构及其光学性能与仿生研究
| 提要 | 第1-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38页 |
|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 ·仿生非光滑与仿生耦合理论研究 | 第11-16页 |
| ·仿生学基础 | 第11-12页 |
| ·仿生非光滑理论 | 第12-15页 |
| ·仿生耦合理论 | 第15-16页 |
| ·生物结构色 | 第16-20页 |
| ·结构色的产生原理 | 第16-19页 |
| ·化学色的产生原理 | 第19-20页 |
| ·结构色的分类 | 第20页 |
| ·蝴蝶鳞片微观结构与光学特性 | 第20-26页 |
| ·生物表面仿生研究拓展——视频隐身仿生研究 | 第26-37页 |
| ·隐身技术的含义 | 第26页 |
| ·实现隐身技术的途径 | 第26-30页 |
| ·光色的隐身研究 | 第30-32页 |
| ·可见光光谱调控致变色材料 | 第32-35页 |
| ·生物色隐身特性 | 第35-37页 |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7-38页 |
| 第二章 蝴蝶鳞片的微观耦合结构与优化模型 | 第38-64页 |
| ·蝴蝶鳞片的形态与颜色 | 第39-41页 |
| ·蝴蝶鳞片的微观结构 | 第41-57页 |
| ·样品制备 | 第41-42页 |
| ·体视显微镜分析 | 第42-47页 |
| ·扫描电镜分析 | 第47-51页 |
| ·透射电镜分析 | 第51-57页 |
| ·五种典型蝴蝶鳞片微观耦合结构分析 | 第57页 |
| ·蝴蝶鳞片结构的三维模型 | 第57-63页 |
| ·鳞片表面形态结构模型 | 第58-59页 |
| ·鳞片横截面结构模型 | 第59-61页 |
| ·鳞片结构三维优化模型 | 第61-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第三章 蝴蝶鳞片结构色光学试验研究 | 第64-88页 |
| ·可见光与颜色 | 第64-70页 |
| ·可见光 | 第64-65页 |
| ·颜色的色学性质 | 第65-66页 |
| ·几何光学 | 第66-70页 |
| ·鳞片光学变色现象对比分析 | 第70-78页 |
| ·改变填充介质变色 | 第70-76页 |
| ·改变入射角度变色 | 第76-77页 |
| ·鳞片结构色变色分析 | 第77-78页 |
| ·光学试验 | 第78-81页 |
| ·试验仪器 | 第78-79页 |
| ·样品制备 | 第79页 |
| ·试验过程 | 第79-81页 |
| ·光学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81-87页 |
| ·试验结果 | 第82-83页 |
| ·高反射性能鳞片 | 第83-84页 |
| ·高吸收性能鳞片 | 第84-87页 |
|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 第四章 蝴蝶鳞片结构色光学机理分析 | 第88-102页 |
| ·颜色的产生机制 | 第88-89页 |
| ·颜色的起因类型 | 第88-89页 |
| ·光干涉产生结构色 | 第89页 |
| ·结构色着色机理 | 第89-95页 |
| ·薄膜干涉理论 | 第89-92页 |
| ·三色光成色理论 | 第92-95页 |
| ·理论计算分析 | 第95-98页 |
| ·单色干涉色分析 | 第96-97页 |
| ·复合色干涉色分析 | 第97-98页 |
| ·结构色变色机理 | 第98-100页 |
| ·薄层厚度变色分析 | 第99页 |
| ·填充介质变色分析 | 第99-100页 |
| ·角度变化变色分析 | 第100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 第五章 多层薄膜耦合结构仿生设计 | 第102-111页 |
| ·生物表面仿生研究 | 第102-104页 |
| ·多层薄膜耦合结构分析 | 第104-106页 |
| ·多层薄膜耦合仿生设计 | 第106-110页 |
| ·设计依据 | 第106-107页 |
| ·单色膜结构设计 | 第107-108页 |
| ·变色膜结构设计 | 第108-110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0-111页 |
| 第六章 蝴蝶翅面鳞片光子晶体结构 | 第111-131页 |
| ·光子晶体的基本理论 | 第111-116页 |
| ·光子晶体的含义与分类 | 第112-115页 |
| ·光子晶体的计算方法 | 第115-116页 |
| ·一维光子晶体 | 第116-117页 |
| ·仿蝴蝶鳞片一维光子晶体结构理论计算 | 第117-130页 |
| ·计算软件 | 第117-120页 |
| ·结构参数设置 | 第120-124页 |
| ·一维光子晶体结构模型 | 第124-125页 |
| ·理论计算结果 | 第125-1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130-131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1-134页 |
| ·主要结论 | 第131-133页 |
| ·后续工作展望 | 第133-13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4-148页 |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48-150页 |
| 致谢 | 第150-151页 |
| 摘要 | 第151-154页 |
| ABSTRACT | 第154-159页 |
| 附录 | 第159-186页 |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第186-1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