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8页 |
一、导言 | 第8-13页 |
(一) 选题依据(意义) | 第8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8-11页 |
(三) 研究方案 | 第11-12页 |
1. 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1页 |
2. 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 | 第11-12页 |
3. 本题目的创新之处和创造性成果 | 第12页 |
(四) 研究基础 | 第12-13页 |
二、技术市场理论 | 第13-28页 |
(一) 技术交易与交易成本 | 第13-16页 |
1. 技术及技术交易 | 第13-14页 |
2. 技术交易的类型的一般划分方法 | 第14页 |
3. 中国国内常用的技术交易分类 | 第14-15页 |
4. 技术交易的流程及其交易成本 | 第15-16页 |
(二) 技术交易市场 | 第16-20页 |
1. 技术市场的概念 | 第16-17页 |
2. 技术市场形成和发展的原因分析 | 第17-19页 |
3. 技术市场的功能 | 第19-20页 |
(三) 技术交易中介 | 第20-23页 |
1. 技术中介的概念与类型 | 第20-22页 |
2. 各种技术中介机构服务的特点 | 第22-23页 |
(四) 技术交易的特征分析 | 第23-25页 |
1. 交易的效率依赖于外生的制度变量 | 第24页 |
2. 产权的易逝性 | 第24-25页 |
3. 产权价值与知识价值的可分离性 | 第25页 |
(五) 技术交易的动力机制分析 | 第25-28页 |
1. 技术交易的制度动力因素 | 第25-27页 |
2. 技术交易的治理结构动因分析 | 第27-28页 |
三、国外与国内技术中介的组织体系 | 第28-34页 |
(一) 国外技术中介的组织体系 | 第28-31页 |
1. 非营利科技中介机构 | 第28-30页 |
2. 营利型中介机构(技术中介公司) | 第30-31页 |
(二) 国内方面 | 第31-34页 |
1. 我国的技术中介总体概述 | 第31-32页 |
2. 上海技术市场的建设 | 第32-33页 |
3. 浙江省技术市场的建设 | 第33-34页 |
四、长春市技术市场现阶段的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4-45页 |
(一) 我市技术市场概况 | 第34-35页 |
1. 概况 | 第34页 |
2. 发展建设情况 | 第34-35页 |
(二) 目前取得的成就 | 第35-41页 |
1. 规范服务,强化管理 | 第35-38页 |
2. 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 第38-40页 |
3. 搭建科技服务平台,强化科技中介功能与作用的发挥 | 第40-41页 |
(三) 存在问题 | 第41-45页 |
1. 思想观念上仍有障碍 | 第41-42页 |
2. 社会化、综合化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尚不完善 | 第42页 |
3. 民营科技企业的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 第42-43页 |
4. 产权制度改革的滞后造成企业内部发展动力不足 | 第43页 |
5. 缺少资金 | 第43页 |
6. 目标不明确,市场定位不准确 | 第43-44页 |
7. 对民营科技企业优惠政策落实得不够 | 第44-45页 |
五、针对长春市技术市场主要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 第45-48页 |
(一)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有效的政策支撑体系 | 第45页 |
1. 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充分落实现有政策 | 第45页 |
2. 积极争取国家科技部和省科技厅的政策资源支持 | 第45页 |
3. 积极推进政府科技计划投入改革 | 第45页 |
(二) 拓宽市院合作领域与范围,发展产业化的桥梁 | 第45页 |
(三) 创建技术融资、交易、结算平台 | 第45-46页 |
(四) 进一步加快科技体制改革,不断增加技术供给 | 第46页 |
(五) 加强技术市场体系建设,增强市场服务功能 | 第46页 |
(六) 加强培养高素质的技术经纪人队伍 | 第46页 |
(七) 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不断为技术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 第46-47页 |
(八) 发挥常设技术交易市场辐射作用,精心组织技术交易活动 | 第47页 |
(九) 大力加强农村技术市场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后记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