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8页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8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9-16页 |
(一) 互动教学研究综述 | 第9-13页 |
(二) 旅游教育教学模式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三、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一) 文献研究法 | 第16页 |
(二) 实证研究法 | 第16-17页 |
(三) 问卷调查法 | 第17页 |
五、 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一) 论文研究思路创新 | 第17页 |
(二) 论文研究的角度创新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18-25页 |
一、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21页 |
(一) 社会互动 | 第18页 |
(二) 教学模式 | 第18-21页 |
二、 相关理论述评 | 第21-25页 |
(一) 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 第21-22页 |
(二) 建构主义理论 | 第22-24页 |
(三) 社会互动理论 | 第24-25页 |
第三章 高职旅游英语课程应用互动教学模式适用性分析 | 第25-30页 |
一、 互动教学模式分析及特点 | 第25-27页 |
(一) 互动教学模式分析 | 第25-26页 |
(二) 互动教学模式的特点 | 第26-27页 |
二、 高职旅游英语课程的特殊性 | 第27-28页 |
(一) 高职旅游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 | 第27页 |
(二) 高职旅游英语课程的培养目标 | 第27页 |
(三) 高职旅游英语课程的特殊性 | 第27-28页 |
三、 高职旅游英语课程应用互动教学模式的适用性分析 | 第28-30页 |
第四章 高职旅游英语课程互动教学模式分析 | 第30-37页 |
一、 高职旅游英语课程互动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 | 第30-31页 |
二、 高职旅游英语课程互动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 第31-34页 |
(一) 创设互动的教学环境 | 第31-32页 |
(二) 组织互动的行为模式 | 第32-33页 |
(三) 主动参与互动教学过程 | 第33页 |
(四) 互动合作,交换意见 | 第33页 |
(五) 课堂互动教学的反馈 | 第33-34页 |
三、 高职旅游英语课程互动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体系 | 第34-37页 |
(一) 教学评价概述 | 第34-35页 |
(二) 高职旅游英语课程互动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内容 | 第35-37页 |
第五章 高职旅游英语课程互动教学模式的实施对策 | 第37-44页 |
一、 高职旅游英语课程传统教学模式的现状调查及成因分析 | 第37-40页 |
(一) 高职旅游英语课程传统教学模式的现状调查 | 第37页 |
(二) 高职旅游英语课程传统教学模式的主要问题 | 第37-39页 |
(三) 高职旅游英语课程传统教学模式的成因分析 | 第39-40页 |
二、 高职旅游英语课程互动教学模式的教学原则 | 第40-41页 |
(一) 主体性原则 | 第40-41页 |
(二) 平等性原则 | 第41页 |
(三) 开放性原则 | 第41页 |
三、 高职旅游英语课程互动教学模式的实施对策 | 第41-44页 |
(一) 教师精心准备互动教学素材 | 第41页 |
(二) 教师善于营造互动的课堂气氛 | 第41-42页 |
(三) 教师注重理论知识与口语表达的互动结合 | 第42页 |
(四) 互动教学设备的更新与完善 | 第42-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附录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个人简历及科研成果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