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理性增长的城市空间实现途径初探--以关中地区城市为例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目录 | 第6-11页 |
| 第一章:绪论 | 第11-22页 |
| ·选题背景 | 第11-13页 |
| ·城市化驶上危机四伏的快车道 | 第11-12页 |
| ·中国城市空间增长的巨大需求 | 第12页 |
| ·处于十字路口的中国城市 | 第12-13页 |
| ·城市空间需要理性增长 | 第13页 |
| ·问题提出和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问题提出 | 第13-14页 |
|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4-19页 |
| ·发展与增长 | 第14-15页 |
| ·城市空间、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空间形态 | 第15-16页 |
| ·城市空间发展、城市空间增长 | 第16-17页 |
| ·理性增长、粗放增长 | 第17-18页 |
| ·小结 | 第18-19页 |
|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19-22页 |
|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 ·论文框架 | 第19-21页 |
| ·内容概要 | 第21-22页 |
| 第二章:城市空间增长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第22-41页 |
| ·城市空间增长的理论基础 | 第22-28页 |
| ·普遍规律 | 第22-24页 |
| ·动力机制 | 第24-28页 |
| ·西方城市空间规划理论与方法述评 | 第28-37页 |
| ·述略(二战前) | 第28-29页 |
| ·演进(二战后) | 第29-34页 |
| ·评析 | 第34-37页 |
| ·国内城市空间规划相关研究进展 | 第37-40页 |
| ·综述 | 第37-39页 |
| ·评析 | 第39-40页 |
| ·小结 | 第40-41页 |
| 第三章:透视我国城市空间增长的历程 | 第41-55页 |
| ·解读我国城市空间增长的发展历程 | 第41-45页 |
| ·阶段判读 | 第41-42页 |
| ·基本模式 | 第42-45页 |
| ·评析我国城市空间的增长过程 | 第45-49页 |
| ·全貌解析 | 第45页 |
| ·若干困境 | 第45-47页 |
| ·主要矛盾 | 第47-49页 |
| ·解析当前城市空间增长的背景 | 第49-51页 |
| ·全球化浪潮 | 第49页 |
| ·快速城市化 | 第49-50页 |
| ·经济体制变迁 | 第50页 |
| ·社会结构重组 | 第50-51页 |
| ·政府角色转型 | 第51页 |
| ·科学技术发展 | 第51页 |
| ·梳理城市空间发展的新趋向 | 第51-54页 |
| ·新增长动力 | 第51-52页 |
| ·新功能空间 | 第52页 |
| ·新空间结构 | 第52-53页 |
| ·新区位因子 | 第53页 |
| ·新技术发展 | 第53页 |
| ·新政策支撑 | 第53-54页 |
| ·小结 | 第54-55页 |
| 第四章:走向理性增长的城市空间规划理念探讨 | 第55-71页 |
| ·对于城市空间理性增长的解析 | 第55-57页 |
| ·内涵 | 第55-56页 |
| ·定义 | 第56页 |
| ·主题 | 第56-57页 |
| ·难点 | 第57页 |
| ·方法论层面的变革 | 第57-60页 |
| ·从理想走向务实 | 第57-58页 |
| ·从综合走向连续 | 第58页 |
| ·从完全走向有限 | 第58-59页 |
| ·从粗放走向理性 | 第59-60页 |
| ·方法层面的转变 | 第60-63页 |
| ·规划任务——从“项目安排”到“调控引导” | 第60-61页 |
| ·规划范围——从“城乡分割”到“城乡统筹” | 第61页 |
| ·规划过程——从“至上而下”到“至下而上” | 第61页 |
| ·规划思维——从“先图后底”到“先底后图” | 第61-62页 |
| ·规划重点——从“单一增长”到“全面发展” | 第62页 |
| ·规划布局——从“用地均质”到“用地异质” | 第62页 |
| ·规划模式——从“问题导向”到“成因导向” | 第62-63页 |
| ·规划功能——从“技术文件”到“公共政策” | 第63页 |
| ·基于城市空间理性增长的技术框架建构 | 第63-70页 |
| ·规划原则 | 第63-64页 |
| ·要素重构 | 第64-67页 |
| ·工作层次 | 第67-68页 |
| ·规划目标 | 第68页 |
| ·技术框架 | 第68-70页 |
| ·小结 | 第70-71页 |
| 第五章:实现理性增长的城市空间规划途径探析 | 第71-119页 |
| ·对所选相关实例研究的诠释 | 第71-73页 |
| ·研究案例的选择 | 第71-72页 |
| ·发展概况的认知 | 第72-73页 |
| ·宏观尺度城市空间的发展战略整合 | 第73-87页 |
| ·他山之石:美国的波特兰地区:区域空间控制典范 | 第73-75页 |
| ·前景预测 | 第75-76页 |
| ·目标辨识 | 第76-77页 |
| ·战略整合 | 第77-80页 |
| ·实证探析:以关中城市群空间为例 | 第80-87页 |
| ·中观尺度城市空间理性增长的规划方法改良 | 第87-103页 |
| ·他山之石:新加坡:规划引导的多中心紧凑型城市 | 第87-89页 |
| ·前景预测 | 第89-90页 |
| ·目标辨识 | 第90-91页 |
| ·方法改良 | 第91-96页 |
| ·实证探析:以宝鸡市区空间为例 | 第96-103页 |
| ·微观尺度下城市空间的设计导则创新 | 第103-117页 |
| ·他山之石:荷兰,布兰德沃尔特新城设计 | 第103-104页 |
| ·前景预测 | 第104-105页 |
| ·目标辨识 | 第105-106页 |
| ·导则创新 | 第106-110页 |
| ·实证探析:以凤翔县城新区为例: | 第110-117页 |
| ·小结 | 第117-119页 |
| 第六章:推进城市空间理性增长的保障策略探求 | 第119-127页 |
| ·制度程序的革新 | 第119-122页 |
| ·建立理性化的城市增长管理模式 | 第119-120页 |
| ·建立和完善政府决策和协调机制 | 第120-121页 |
| ·强化规划实施的制约与反馈机制 | 第121-122页 |
| ·评价体系的优化 | 第122-124页 |
| ·建立城市增长管理评价体系 | 第122-123页 |
| ·加强对理性规划技术的评价 | 第123-124页 |
| ·推行规划实施校核回访制度 | 第124页 |
| ·公众参与的完善 | 第124-127页 |
| ·协调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利益关系 | 第124-125页 |
| ·营造理性增长调控的公众参与环境 | 第125页 |
| ·改善理性增长调控公众参与的途径 | 第125-127页 |
| 结语 | 第127-129页 |
| 研究结论 | 第127-128页 |
| 后续展望 | 第128-12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9-132页 |
| 图表目录 | 第132-134页 |
| 致谢 | 第134-135页 |
| 个人简介 | 第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