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1 引言 | 第11-17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2-15页 |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2-13页 |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第13-15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15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其框架安排 | 第15-16页 |
·本文的创新点与存在的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2 新农村建设及其对金融服务需求的理论分析 | 第17-26页 |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涵义 | 第17-18页 |
·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服务需求分析 | 第18-22页 |
·新农村建设投资需求分析 | 第18-20页 |
·新农村建设资金供给现状分析 | 第20-22页 |
·制约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分析:农业资金匮乏及投入不足 | 第22-23页 |
·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借鉴 | 第23-26页 |
·国际经验—韩国的“新村运动” | 第23-24页 |
·国内经验—江西赣州“五新一好” | 第24-26页 |
3 农信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金融服务的优势与定位 | 第26-30页 |
·农信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金融服务的比较优势 | 第26-27页 |
·资源禀赋与比较成本 | 第26页 |
·风险控制和地域优势 | 第26-27页 |
·制度创新和动态优势 | 第27页 |
·农信社的支农地位 | 第27-30页 |
·农信社的发展历程 | 第27-29页 |
·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 第29-30页 |
4 泰安市农信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金融服务的现实考察 | 第30-40页 |
·泰安市农信社制度建设分析 | 第30-33页 |
·泰安市农信社的股权设置状况分析 | 第30-31页 |
·泰安市农信社法人治理状况分析 | 第31-32页 |
·泰安市农信社现行组织管理模式实施效果分析 | 第32页 |
·泰安市农信社民主管理状况分析 | 第32-33页 |
·泰安市农信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金融服务的现状分析 | 第33-37页 |
·泰安市农信社经营状况分析 | 第34-35页 |
·泰安市农信社发展状况分析 | 第35-37页 |
·泰安市农信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金融服务的总体评价 | 第37-40页 |
·法人治理结构日臻完善,经营管理逐步转型 | 第37页 |
·长期积累的历史包袱和经营风险得到初步化解,抗风险能力增强 | 第37页 |
·内控制度日趋完善 | 第37-38页 |
·服务新农村建设意识增强,支农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 第38-40页 |
5 泰安市农信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金融服务的障碍分析 | 第40-50页 |
·农信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效金融服务的内部障碍 | 第40-44页 |
·产权制度的缺陷 | 第40-42页 |
·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 第42-44页 |
·农信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效金融服务的外部障碍 | 第44-50页 |
·农信社的市场定位存在缺陷 | 第44-45页 |
·农信社易受政府行政干预 | 第45-46页 |
·政策性经营与商业化运作的矛盾 | 第46-47页 |
·国家扶持力度与支农效率的不对称 | 第47页 |
·存款保险制度和担保机制的缺乏 | 第47-48页 |
·对农户信贷需求的忽略 | 第48-49页 |
·市场退出机制实施困难 | 第49-50页 |
6 依托新农村建设提升农信社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 第50-62页 |
·加强农信社的制度建设 | 第50-53页 |
·推进县级联社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规范股权结构,进一步明晰产权关系 | 第50-52页 |
·健全农信社人才引进、使用制度 | 第52页 |
·促进农信社的信贷业务管理制度改革 | 第52-53页 |
·创新金融服务,为建设新农村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 第53-54页 |
·优化农信社竞争的外部环境 | 第54-62页 |
·建立农村信用社外部监督管理体制,健全制度环境 | 第55-57页 |
·完善农村信用社立法,创建良好的政策环境 | 第57页 |
·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 | 第57-59页 |
·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 | 第59-60页 |
·营造农村诚信环境,促进农村信用社稳定发展 | 第60页 |
·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创造适度竞争的市场环境 | 第60-62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