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居住区规划论文

促进交往的居住区户外空间环境设计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7页
   ·选题背景第9-12页
     ·居住区交往的重要性第9页
     ·对既往居住区交往设计问题的回顾第9-12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4页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3页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4页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14-15页
     ·研究的目的第14页
     ·研究的意义第14-15页
   ·研究的方法及基本框架第15-17页
     ·研究方法第15页
     ·研究框架第15-17页
第二章 概念解析及基础理论分析第17-27页
   ·概念解析第17-19页
     ·交往第17-18页
     ·居住区交往空间第18-19页
   ·研究对象的界定第19-20页
   ·居住区交往空间的基础理论研究第20-27页
     ·居住区交往空间相关的环境与心理和行为的理论第20-23页
     ·芦原义信关于“外部空间设计”的观点第23-24页
     ·扬·盖尔的“交往与空间”理论第24-27页
第三章 有利于激发交往的户外空间设计原则第27-42页
   ·总体设计原则第27页
     ·整体性原则第27页
     ·人性化原则第27页
   ·城市设计视角下的整合思路与方法第27-30页
     ·缝合与构架的策略第28页
     ·公共空间的“开放性”第28-29页
     ·“柔化”居住区边界第29-30页
     ·绿化系统的整合第30页
   ·居住区空间层次的平衡与渗透第30-32页
     ·“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平衡第30-31页
     ·“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渗透第31-32页
   ·交往空间的人性化设计原则第32-42页
     ·适用性原则第33-34页
     ·可识别性和归属感原则第34-35页
     ·舒适性原则第35-39页
     ·居民参与共建交往空间第39-42页
第四章 居住区户外环境中交往空间的设计探讨第42-73页
   ·居住区交往空间设计的构建层次第42页
   ·总体设计策略第42页
   ·公共交往空间—居住区公共中心区的设计第42-60页
     ·研究范围界定第42-43页
     ·设计目标第43页
     ·存在的问题第43-44页
     ·人群活动的特点第44-46页
     ·设计对策第46-60页
   ·半公共开放空间—居住区组团庭院交往空间的设计第60-65页
     ·研究范围界定第60-61页
     ·对于促进交往的作用第61页
     ·设计对策第61-65页
   ·半私密交往空间—边界空间设计第65-73页
     ·研究范围界定第65页
     ·边界空间对于促进交往的作用第65-66页
     ·底层架空第66-68页
     ·通道第68-70页
     ·宅前空间第70-73页
第五章 实例调研与分析第73-86页
   ·居住区概况第73-74页
   ·交往空间分析第74-85页
     ·交往空间结构特征第74-75页
     ·公共交往空间分析—中心生态公园第75-80页
     ·半公共交往空间分析—庭院空间第80-83页
     ·半私密交往空间分析—边界空间第83-85页
   ·小结第85-86页
结语与后续研究第86-88页
致谢第88-89页
参考文献第89-92页
附录A第92-93页
附录B第93-96页

论文共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丽江古城滨水休闲空间研究
下一篇:云南传统民居地面景观研究与探索--以云南合院式传统民居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