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英文缩略语(ABBREVIATIONS) | 第10-11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1-32页 |
综述一 血瘀证的理论研究概况 | 第11-20页 |
1 血瘀证的概念 | 第11页 |
2 血瘀与瘀血的关系 | 第11页 |
3 血瘀证的病因病机 | 第11-13页 |
4 血瘀证的诊断及临床表现 | 第13-14页 |
·血瘀证的临床症状 | 第13页 |
·血瘀证的诊断依据 | 第13-14页 |
5 血瘀证的相关现代医学疾病 | 第14-15页 |
6 血瘀证的治疗 | 第15页 |
7 血瘀证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第15-18页 |
·血瘀证理论的形成阶段 | 第15-16页 |
·血瘀证理论的发展阶段 | 第16-17页 |
·血瘀证理论的成熟阶段 | 第17-18页 |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 | 第17页 |
·王清任《医林改错》 | 第17-18页 |
·唐容川《血证论》 | 第18页 |
8 小结 | 第18-20页 |
综述二 近20年针灸治疗血瘀证的研究进展 | 第20-27页 |
1 针灸疗法对血瘀证的实验研究 | 第20-22页 |
2 针灸治疗血瘀证的临床研究 | 第22-26页 |
3 小结 | 第26-27页 |
综述三 血瘀证动物模型的研究概况 | 第27-32页 |
1 气虚血瘀型 | 第27-28页 |
2 寒凝血瘀型 | 第28页 |
3 阳虚血瘀型 | 第28页 |
4 外伤血瘀型 | 第28-29页 |
5 离经之血型 | 第29页 |
6 气滞血瘀型 | 第29-30页 |
7 热毒血瘀型 | 第30页 |
8 自然衰老型 | 第30页 |
9 小结 | 第30-32页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32-65页 |
前言 | 第32-33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3-36页 |
1 实验材料 | 第33页 |
·实验动物 | 第33页 |
·针灸用具 | 第33页 |
·主要试剂 | 第33页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33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3-36页 |
·模型制备 | 第33页 |
·取穴及分组 | 第33-34页 |
·取穴 | 第33-34页 |
·分组 | 第34页 |
·处理方法 | 第34页 |
·取材及材料处理 | 第34-35页 |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 第35-36页 |
实验结果 | 第36-58页 |
1 寒凝血瘀证模型的制备 | 第36-40页 |
2 艾灸对内皮素(ET)的影响 | 第40-43页 |
3 艾灸对一氧化氮(NO)的影响 | 第43-46页 |
4 艾灸对内皮素/一氧化氮(ET/NO)的影响 | 第46-49页 |
5 艾灸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 | 第49-52页 |
6 艾灸对丙二醛(MDA)的影响 | 第52-54页 |
7 艾灸各穴的活血化瘀功效 | 第54-58页 |
讨论 | 第58-65页 |
1 大鼠寒凝血瘀状态下艾灸各穴对内皮素(ET)的影响 | 第58-59页 |
2 大鼠寒凝血瘀状态下艾灸各穴对一氧化氮(NO)的影响 | 第59-60页 |
3 大鼠寒凝血瘀状态下艾灸各穴对ET/NO的影响 | 第60-61页 |
4 大鼠寒凝血瘀状态下艾灸各穴对超氧化物岐化酶(SOD)的影响 | 第61-63页 |
5 大鼠寒凝血瘀状态下艾灸各穴对丙二醛(MDA)的影响 | 第63-65页 |
小结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
个人简历 | 第73页 |